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Jan.2011 澳門五一遊行

文˙人社14 黎鑑浩 

  這是澳門2010年5月1日的一個遊行,遊行最終演變成警民衝突。澳門人一向是被喻為「綿羊」的一群,如非必要都不會走上街頭。現今澳門經濟繁榮,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更一度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社會福利也日益增多,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走上街頭?難道他們對經濟增長很不滿?
  縱使經濟增長的確令澳門受惠不少,但是一般澳門人所分享到的經濟成果並不太大,絕大部分的收益都是落在賭場和一些大財團當中。再加上香港地產商入侵澳門,把澳門的房地產炒熱,政府面對這種種事情卻沒有妥善處理,令社會中的中下階層和政府的矛盾日益加深。澳門近年來由於賭場的興建,所以對於建築工人的需求量甚多,但基於本地勞動力根本無法應付這些需求,所以就引入了大量中國大陸的外地勞工,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隨之而來的除了外勞之外,還夾雜住一些俗稱「黑工」的非法外勞,他們是借旅遊之名行打工之實,由於工資與本地工人的差距甚大,站在商家的立埸當然是以最低的成本來達到最大的效益,就算沒有最大的效益起碼也有相同的效益。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工人的議價能力極低,而且對於「黑工」的肆虐,勞工局和警方的不作為更令民怨沸騰。根據一些工地裡的工人所透露,每當有相關人員到工地捉拿「黑工」的時候,事前的一天都會有風聲流出,而澳門一家電視臺也發現有些工地是有秘道的,更有趣的是有立法會議員說出晚上不要抓「黑工」的言論,無他的,澳門立法會裡面八成都是商人。
  在澳門要申請遊行其實並不困難,經常都會有團體發起遊行,但參與的人數並不多,通常不過百人。而澳門最大型的遊行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和十二月廿日的澳門「回歸」日,這個習慣基本上是從2006年開始的。在2007年五月一日的遊行中以工人為主的遊行團體與警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過程中有員警對空鳴槍,而這一槍激發了很多澳門人對於社會的關心。至於為何員警會和工人有這麼大的衝突呢?事原是因為政府與遊行人士在路線上的分歧,遊行人士要途經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簡稱新馬路),而政府是以安全和交通的理由來更改遊行的路線。「新馬路」是澳門最重要的道路,是最主要的遊客區,遊行人士是想藉由遊這條馬路來對外界宣示他們的訴求,所以對於遊行人士跟警方之中誰對誰錯,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而這個爭論持續到今天。
  在今年的遊行中警方的部署頗為耐人尋味,在遊行隊伍應該要轉彎的地方一如以往的有員警和鐵欄的部署,但只安排了普通的員警和一些非常容易衝破的鐵欄。當遊行隊伍沿著直路走的時候,員警就把後面的路封鎖,所以遊行隊伍越過防線之後只能向前走。當走到這條長度和寬度都非常大的馬路中間的一個突然縮小的位置,那裡部署了防暴車、梯形狀兩層的鐵欄和大批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令人懷疑是否警方有意把他們誘進一個戰略縱深的口袋位置,然後一網打盡。當然,面對這種全副武裝的警察,工人們自然難以對抗,唯有把手上或是身邊的東西變成武器用來對抗警察,但當他們拿起磚塊丟過去的時候警方就可以確切地把他們標籤為「暴徒」,而「執法」的正當性就大大提高。但警方「鎮暴」的手法似乎比較像是無差別攻擊,不論站在路上的是示威人士、記者、攝友,通通不能幸免,而且「水炮車」更無預警地向旁邊的群眾「開火」,結果一名葡新社駐澳門女記者不幸「中招」,結果頭部受傷。在整個包圍過程中有多名市民受傷,但當有市民向警方表示有人受傷的時候員警好像都突然失聰似的。
  澳門每年的五.一遊行似乎都會演變警民衝突,就只有有流血跟沒有的差別,至於責任誰屬?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為何原本的「小綿羊」會變成現在的「草泥馬」?這個答案顯而易見。政府的心思不應該花在如何處理好這次遊行,應該是用在如何使人不再想上街遊行,這種遊行並不是一種娛樂,他們踏上街頭就已經有流血的準備。同樣是人,難道他們的血就不及資本家的幾個零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