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Jan.2011 一位大陸學生在台灣的啟航

 如果說臺灣哪堂課帶給我的印象最深,我一定會說非「臺灣啟航」莫屬!
 有時候甚至覺得,來臺灣,光上臺灣啟航這堂課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其他可以不上,唯獨這門課不能缺。
  說啟這門課,還有些許淵源。今年暑假的時候在香港科大參加兩岸學生論壇,李丁讚老師作為論壇嘉賓也有出席。當時,聽李丁讚老師的辯論就覺得思考很深,很有功力。來到臺灣之後,雖然我是外文系的學生,但還是慕名選了李丁讚老師的課。
  臺灣啟航最吸引我的是多角度來解讀臺灣,而且都是十分社會性的話題。每週都能邀請到不同領域的老師來進行精彩的演講,本身有李丁讚老師,也有畢業於耶魯等名校的年輕老師,其中更不乏中研院院士或者大師。此外,我們也會被要求去讀大量的論文資料和精選讀本,再來對此進行批判思考的memo(備忘錄)寫作。這類寫作能夠磨礪我們的思考方式,使我們的思考更尖銳、更獨到、更有自己的看法。
  這堂課,從最初的農業生產、在地關懷、ECFA(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民主政治到下半學期的國族主義、殖民文化、族群問題到主權問題,討論的話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敏感,但也越來越吸引人。作為一個大陸學生,對臺灣的歷史、文化、鄉土掌握甚少,一直在思考我該如何利用這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去完整瞭解臺灣,除了環島遊,還有什麼方式呢?曾經想說通過圖書館借書閱讀,可是浩大的圖書,苦於無參考書目也無研究方向。但通過這門課,既有老師的推薦閱讀,也有個人思考積澱的寫作,更有名師大家的演講,感覺確實比其他大陸同學更掌握臺灣的400年歷程。
  不僅如此,由於參與這門課的老師和同學對於本土化或者臺灣民族有著比其他系學生更強烈的感覺,因而我也得以和他們接觸,思他們所思,想他們所想,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臺灣獨立性的原因和必要條件,去思考統獨問題帶給兩岸的結果。來臺灣之前,只有一種思維,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臺灣之後,接觸不同的思維和觀點,當這些觀點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很奇妙的火花,儘管大家對同樣問題得思考會有落差,儘管這種落差不一定能彌補,但至少我們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去探討。我也開始嘗試思考臺灣獨立的理由和正當性;兩岸保持現狀的理由;建立中華聯邦的可行性等等。而這些,來臺灣之前,是從未想像過的。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批判性看待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不是一味包庇或者制度味批評諷刺,而是批判性地看。比較兩岸的政治制度差異、民主思維差異、經濟差異。本身思想的碰撞就是我們思想融合和結晶的過程,一個學期下來,感覺積澱很多,很扎實。不僅如此,老師更帶給我們一個永久思考的話題和看問題的方式,除去freedom from,還有freedom to,很多事情,我們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層或者深一層的原因探究,更應該去思考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些,都是我的eye opener。
  臺灣啟航這堂課,不僅賦予我只是和新的思考方式,也讓我收穫了友情和難忘的經歷。同志大遊行的「風雨升信心,上帝也高潮」這句口號我將永遠記得(註一)!

※註一:此為人社院學士班以系上名義參加2010台北同志大遊行所呼口號之一,詳請見人社系刊創刊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