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Jan.2011 工科系&人社院學士班共用BBS站 – 核家歡之使用規章及緣起

文˙人社11 陳冠旬

前言
BBS站 – 核家歡自十多年前由工科系學長姐以及教授們合作下創立,2005年人文社會學系的建立,進而將BBS站寄居到核家歡下,而核家歡這十多年來經歷多次的汰舊換新,也因為歷屆站長的努力維護、教授的大力推動,使得敝站在兩系同學、師長甚至外系同學的支持下,平均上站人數高居清華大學系站前三名,為了讓兩系的同學、師長透過BBS站傳達訊息上能更加便利以及穩定,核家歡站務群訂定使用規章,以期能夠讓敝站走得更遠,造福更多學弟妹。

目前狀況
站務人員:
目前備有2名站長(工科、人社各1位)、1位美工站長(人社)、6名實習站長(4名站務,美工、程式各1名),歷屆站長有時間亦會下來指導學弟妹。目前規劃每年都要招收新站務,實習時間為一年,上任時間為兩年。
各項職務兩系皆有管理者,唯獨系統站長部分為工科負責,美工站長部分為人社負責。

進度規畫:
上學期
期初:派人去向新生說明核家歡系統 (選課版...etc)
和系會合作說明,以及預算的確定(新設備的挑選)
期中:規劃各股訓練課程
期末:徵選實習(大一),機器整理 選課徵稿

下學期
期初:開始訓練
期中:實習開始實做
期末:永久帳戶處理,選課徵稿
採買以及和系學會做金額結算(四年一次)

軟硬體配備:
核家歡歷史上每次的大移機手續,因涉及較深的技術層面,幾乎都須經由歷任站長的支援,目前於2010年8月7日將系統轉移到新機器上,也因系統需求會隨時間更新,所以目前規劃每四年要做移機動作。

資金來源:
教授
最近一次的移機資金來源為2008年和當年工科系李敏系主任申請得來的,因技術層面遭遇瓶頸,所以遲遲未做移機手續,目前工科、人社系上授課資訊、助教聯絡方式透過核家歡來公布者亦為多數,所以希望兩系所能夠在資金、硬體上支援核家歡運作下去。
系會
核家歡自2001年從工科系會獨立出來後,因移機循環時間較長,系會成員也伴隨站務群人員的汰舊換新,一直沒有和系會保持聯絡,也因人社系的加入,希望從現在開始,藉由兩系系學生會的支持,讓核家歡能繼續運作。

收費辦法:原則:使用者付費
用途:主要用來作為核家歡每四年一次的移機費用,另外還有UPS及其
       他硬體的更新費用及定期維護的基本費用。
       對象:工程與系統科學系、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大一同學。
       來源:工科、人社系系學會,因兩系系學會於每學年上學期初會對大一
       同學收取系學會費,希望藉由和系會合作的方式不用額外收費。
金額:每人50元,根據兩系新生人數分別向系會收取款項。
其他:
(1)若有同學反應並無使用核家歡,希望系會退回這筆錢,可向核家歡站務群反應,我們會盡量配合。
(2)若有同學沒有繳交系學會費但有使用核家歡者,我們會於適當時間另外向該同學收取費用。
(3)站務部分目前有規劃帳務站長,負責帳務管理,並於交接時將所屬職務轉移到新任站長,系會可不定時向核家歡站務群查證此款項。
(4)每四年一次的移機手續,我們會將這四年收取到的費用作完整使用,並記錄採買的過程,將各款項於移機成功後發於各系級板公告。

Jan.2011 科幻方盒子 之《我們也有超級英雄!》

文˙人社12 黃衍方

「哇哈哈哈哈~愚蠢的人類啊~全部都臣服在我的腳下吧~~~。」
「你這邪惡的傢伙,別以為你能得逞!」
「什、什麼?你、你們是誰?」
「我們是……!」


各位看倌看完上面這段話,請閉上眼睛想想,如果這是一連串打在螢幕下方的中文字幕的話,那說話者使用的語言會是哪一種?第一個想到的恐怕是日語吧?再接下來可能會是英文?拜發達的大眾傳媒所賜,日本與美國將一大堆五彩繽紛全副武裝飛天頓地的緊身衣俊男美女放送到全球,全球觀眾就像簽了強迫中獎的「美日安保條約」,放任這群人在螢幕上拳打腳踢,守護「我們的地球」,即便螢幕上的怪獸跟外星人踩過的是自由女神和東京鐵塔。
如果要拿下地球,光是侵略紐約和東京顯然是不夠的,壞蛋們也別以為光會說日語和英文就可以向所有的地球人嗆聲。地球上還有很多努力的在為自己的生活努力打拼的人們,為了他們的幸福著想,自然也得有另外一批講著他們的語言的超級英雄來保護他們。這群英雄雖然不比他們在美日的表兄弟們出名,但也在他們的世界裡努力的守護著他們所珍惜的東西……。


中國
《鎧甲勇士》
什麼?這不是假面騎士?別搞錯了,這群「鎧甲勇士」可是操著正統北京腔,同隔壁的日本一樣走帥哥偶像路線,金木水火土五行屬性,變身時得從衛星傳送鎧甲下來,偉哉中國……。

《金甲戰士》
這真的不是超人力霸王!他是「金甲戰士」,以黃帝時代諸神之一的「金甲神」為命名緣起,可是正港中國的超級英雄吶!
《神獸金剛》
中國首部超級無敵合體英雄動畫巨作!以中國神獸為主題!不過,這威武的機器人似乎跟我們兒時熟悉的,改編自日本恐龍戰隊的金剛戰士,十分神似……。

香港
《中國超人》
知名港星李修賢主演,倪匡編劇,華人世界首部超人影視作品,在90年代就有了這種題材的電影,真不愧是人才濟濟的香港電影圈。

韓國

《時空戰記》(RAYFORCE)
魔法少女?假面騎士?韓國知名娛樂集團T3 Entertainment在2010年推出的特攝劇集,從網路上的片花看來,不得不說品質真的很高……。

泰國

《運動戰隊》(SportRanger)
泰國也有超級戰隊!充滿南洋風味的機器人和怪獸,由外型亮麗的青春偶像出演,只是為什麼是用運動當設計主題呢?

《水銀俠》
使用泰拳的蜘蛛人(誤),其異能來自佛教寺廟裡的聖物,還千里迢迢跑到西藏去取景,故事揉合了神話傳說和國際情勢,風格很美式的電影作品。

馬來西亞

《壁虎俠》(Cicakman)
吐著長舌頭和說馬來語的蜘蛛人(誤),不但長得像,劇情方面也模仿了十足十,還推出了兩集!話說為什麼會用壁虎當象徵物呢?

印度
《奇魔俠》
有帥哥美女、有華麗歌舞、有動作武打、有異國風情,外星人也是會賜予印度人超能力的,這個跑到新加坡伸張正義的印度山頂黑狗兄,真的不是什麼把妹俠……。

英國
《超時空戰警》(Judge Dredd)
英國知名長壽漫畫人物,22世紀的國際和平捍衛者,1995年曾被好萊塢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席維斯史特龍主演,英國觀眾對此片評價貶多於褒。

俄國
《黑色閃電》
一名莫斯科大學生接收了他老爸的老爺車,卻發現這台車隱藏了神秘的能力,於是駕駛著它到處行俠仗義。主角駕駛的車子是俄國國民車「伏爾加」,充滿俄國風味的超級英雄。

台灣
《熊貓人》
即使有周董和李國修加持,這個熊貓人還是讓觀眾頻頻搖頭,壞人不夠壞、好人不夠好,愛情與鋼琴遠比打擊犯罪重要……。

《神選者》
阮經天和藍正龍合演的本土英雄電影!只可惜只在金馬影展公映過一次,片商就倒了……公開映演無望,youtube上有流出的完整影片,內容只能說誠意到了,深度不足。


全球化議題甚囂塵上的如今,世界各國不但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到大國們制宰,連守護家園這件事都放手交給了他們去處理。地球上不是只有美國、日本,如果能有更多講著不同語言的英雄們加入保護地球的行列的話,所謂的世界一家才能真正的達成吧。

Jan.2011 談談雙主修理工

文˙人社13 廖曼均

「你可以輕輕鬆鬆的過完你的大學生活,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累一點,不過多學點東西!」這句話,是我跟一位學長談到我的雙主修的時候他跟我說。的確,很多人都會問我,為什麼要雙主修;還選擇了跟人社相距甚遠的生科?
  選擇雙主修是因為當時的人社系還不能選擇外系作為第二專長,所以才會選擇雙主修。當然,輔系也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因為我個人覺得紮紮實實的多唸一個學位好像也是不錯的選擇,所以就不顧反對地選了!
  在人社系這樣的地方,我相信對大家來說應該都不太可能選擇理工科系作為第二專長,多半會選擇院內的學程為大宗。不過我真的很建議大家不妨可以考慮一下理工的學程作為二專。並沒有要輕視我們現在在讀的每一項專業的意思;也並非完全以將來的出路為考量,但是我可以發現我們現在在讀的不管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哲學……等等的學門,將來不管何時想要回頭來學都要比回頭挑戰理工的學門來的簡單多了!甚至,我相信大家在大學之後應該不會再碰到理工類的東西了吧!然而,修習這些人文社會學科並非完全不需要用到理工的背景,好比體質人類學、考古學、科技史、語言學……等等,這些學科還是應用了很大量的理工背景知識。如果我們現在就先放棄了修習理工的課業,將來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學科?勢必會限縮將來的出路。
  人社院學士班/人社系當初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大家多了解之後再選擇自己想要的主修,並且也希望大家可以發展出跨領域的能力。其實多讀一點,雖然是真的很累,也必須要犧牲掉很多生活及社團的時間,但是將來的某一天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決定是有意義的!

Jan.2011 誰能修文創學程,請相信我們的能力

文˙人社12 黃昱維

事件始末

  99年上學期,人社院學士班通過第九個學程——文學與創作學程作為13級以及13級以降之同學作為副修,而12級系上學生僅能選擇其他學程作為副修。對此,系務會議所抱持的看法是——兩年的時間內,大三以上的同學不易修足要求的學分。對此,我持有另一種看法:既然辦公室已認知到此等「延畢」的可能性,只要有告知學生這個可能性,學生自身便有能力選擇是否修習文創學程作為副修,並選擇修業年數。對此,李丁讚主任及石琬舜教授(文創學程召集教授)皆表示贊同,並開放文創學程予目前大三學生作為副修學程。

有權利,沒能力?

  文創學程開放予大三學生作為副修學程,但這起事件也暴露系務會議決策的盲點。會議之決定的確是以學生作為本位,但是觀看的視角卻不是在學生身上。會議的課程安排是以四年修業年作為藍本,不過卻遺忘或忽略掉學生有先修、後修必修課、研修學業、甚至是冒介滿修業年限風險的選擇「能力」。學生縱使有進入會議或事後提出疑問的權利,但在以行使教育的前提下,與會者須抱持更多元且全面的視野,以配合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以免學生成為無意下的犧牲。

比起給予權利,我們更需要被肯定能力

  最後,人社院學士班作為具實驗性質及跨領域性質的系所,多元的接觸也是努力的目標之一。學生身處這樣富彈性的學習場域中,支持場域的老師除了給與選擇的權力,也得相信學生遇到抉擇時有自行選擇之能力,即使學生得一同接受選擇的風險。而場域支持者的角色,則應提供可能的風險參考給學生作為選擇的依據

Jan.2011 一位大陸學生在台灣的啟航

 如果說臺灣哪堂課帶給我的印象最深,我一定會說非「臺灣啟航」莫屬!
 有時候甚至覺得,來臺灣,光上臺灣啟航這堂課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其他可以不上,唯獨這門課不能缺。
  說啟這門課,還有些許淵源。今年暑假的時候在香港科大參加兩岸學生論壇,李丁讚老師作為論壇嘉賓也有出席。當時,聽李丁讚老師的辯論就覺得思考很深,很有功力。來到臺灣之後,雖然我是外文系的學生,但還是慕名選了李丁讚老師的課。
  臺灣啟航最吸引我的是多角度來解讀臺灣,而且都是十分社會性的話題。每週都能邀請到不同領域的老師來進行精彩的演講,本身有李丁讚老師,也有畢業於耶魯等名校的年輕老師,其中更不乏中研院院士或者大師。此外,我們也會被要求去讀大量的論文資料和精選讀本,再來對此進行批判思考的memo(備忘錄)寫作。這類寫作能夠磨礪我們的思考方式,使我們的思考更尖銳、更獨到、更有自己的看法。
  這堂課,從最初的農業生產、在地關懷、ECFA(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民主政治到下半學期的國族主義、殖民文化、族群問題到主權問題,討論的話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敏感,但也越來越吸引人。作為一個大陸學生,對臺灣的歷史、文化、鄉土掌握甚少,一直在思考我該如何利用這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去完整瞭解臺灣,除了環島遊,還有什麼方式呢?曾經想說通過圖書館借書閱讀,可是浩大的圖書,苦於無參考書目也無研究方向。但通過這門課,既有老師的推薦閱讀,也有個人思考積澱的寫作,更有名師大家的演講,感覺確實比其他大陸同學更掌握臺灣的400年歷程。
  不僅如此,由於參與這門課的老師和同學對於本土化或者臺灣民族有著比其他系學生更強烈的感覺,因而我也得以和他們接觸,思他們所思,想他們所想,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臺灣獨立性的原因和必要條件,去思考統獨問題帶給兩岸的結果。來臺灣之前,只有一種思維,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臺灣之後,接觸不同的思維和觀點,當這些觀點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很奇妙的火花,儘管大家對同樣問題得思考會有落差,儘管這種落差不一定能彌補,但至少我們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去探討。我也開始嘗試思考臺灣獨立的理由和正當性;兩岸保持現狀的理由;建立中華聯邦的可行性等等。而這些,來臺灣之前,是從未想像過的。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批判性看待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不是一味包庇或者制度味批評諷刺,而是批判性地看。比較兩岸的政治制度差異、民主思維差異、經濟差異。本身思想的碰撞就是我們思想融合和結晶的過程,一個學期下來,感覺積澱很多,很扎實。不僅如此,老師更帶給我們一個永久思考的話題和看問題的方式,除去freedom from,還有freedom to,很多事情,我們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層或者深一層的原因探究,更應該去思考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些,都是我的eye opener。
  臺灣啟航這堂課,不僅賦予我只是和新的思考方式,也讓我收穫了友情和難忘的經歷。同志大遊行的「風雨升信心,上帝也高潮」這句口號我將永遠記得(註一)!

※註一:此為人社院學士班以系上名義參加2010台北同志大遊行所呼口號之一,詳請見人社系刊創刊號。

Jan.2011 澳門五一遊行

文˙人社14 黎鑑浩 

  這是澳門2010年5月1日的一個遊行,遊行最終演變成警民衝突。澳門人一向是被喻為「綿羊」的一群,如非必要都不會走上街頭。現今澳門經濟繁榮,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更一度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社會福利也日益增多,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走上街頭?難道他們對經濟增長很不滿?
  縱使經濟增長的確令澳門受惠不少,但是一般澳門人所分享到的經濟成果並不太大,絕大部分的收益都是落在賭場和一些大財團當中。再加上香港地產商入侵澳門,把澳門的房地產炒熱,政府面對這種種事情卻沒有妥善處理,令社會中的中下階層和政府的矛盾日益加深。澳門近年來由於賭場的興建,所以對於建築工人的需求量甚多,但基於本地勞動力根本無法應付這些需求,所以就引入了大量中國大陸的外地勞工,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隨之而來的除了外勞之外,還夾雜住一些俗稱「黑工」的非法外勞,他們是借旅遊之名行打工之實,由於工資與本地工人的差距甚大,站在商家的立埸當然是以最低的成本來達到最大的效益,就算沒有最大的效益起碼也有相同的效益。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工人的議價能力極低,而且對於「黑工」的肆虐,勞工局和警方的不作為更令民怨沸騰。根據一些工地裡的工人所透露,每當有相關人員到工地捉拿「黑工」的時候,事前的一天都會有風聲流出,而澳門一家電視臺也發現有些工地是有秘道的,更有趣的是有立法會議員說出晚上不要抓「黑工」的言論,無他的,澳門立法會裡面八成都是商人。
  在澳門要申請遊行其實並不困難,經常都會有團體發起遊行,但參與的人數並不多,通常不過百人。而澳門最大型的遊行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和十二月廿日的澳門「回歸」日,這個習慣基本上是從2006年開始的。在2007年五月一日的遊行中以工人為主的遊行團體與警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過程中有員警對空鳴槍,而這一槍激發了很多澳門人對於社會的關心。至於為何員警會和工人有這麼大的衝突呢?事原是因為政府與遊行人士在路線上的分歧,遊行人士要途經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簡稱新馬路),而政府是以安全和交通的理由來更改遊行的路線。「新馬路」是澳門最重要的道路,是最主要的遊客區,遊行人士是想藉由遊這條馬路來對外界宣示他們的訴求,所以對於遊行人士跟警方之中誰對誰錯,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而這個爭論持續到今天。
  在今年的遊行中警方的部署頗為耐人尋味,在遊行隊伍應該要轉彎的地方一如以往的有員警和鐵欄的部署,但只安排了普通的員警和一些非常容易衝破的鐵欄。當遊行隊伍沿著直路走的時候,員警就把後面的路封鎖,所以遊行隊伍越過防線之後只能向前走。當走到這條長度和寬度都非常大的馬路中間的一個突然縮小的位置,那裡部署了防暴車、梯形狀兩層的鐵欄和大批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令人懷疑是否警方有意把他們誘進一個戰略縱深的口袋位置,然後一網打盡。當然,面對這種全副武裝的警察,工人們自然難以對抗,唯有把手上或是身邊的東西變成武器用來對抗警察,但當他們拿起磚塊丟過去的時候警方就可以確切地把他們標籤為「暴徒」,而「執法」的正當性就大大提高。但警方「鎮暴」的手法似乎比較像是無差別攻擊,不論站在路上的是示威人士、記者、攝友,通通不能幸免,而且「水炮車」更無預警地向旁邊的群眾「開火」,結果一名葡新社駐澳門女記者不幸「中招」,結果頭部受傷。在整個包圍過程中有多名市民受傷,但當有市民向警方表示有人受傷的時候員警好像都突然失聰似的。
  澳門每年的五.一遊行似乎都會演變警民衝突,就只有有流血跟沒有的差別,至於責任誰屬?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為何原本的「小綿羊」會變成現在的「草泥馬」?這個答案顯而易見。政府的心思不應該花在如何處理好這次遊行,應該是用在如何使人不再想上街遊行,這種遊行並不是一種娛樂,他們踏上街頭就已經有流血的準備。同樣是人,難道他們的血就不及資本家的幾個零嗎?

Jan.2011 與這個世界相遇 ── 關於人類學的那些

文˙人社10 李艾潔 

  在當初收到的系刊邀稿信中,原本希望我談談修習人類學專業學程的經驗與心得,並大略介紹必選修課的上課內容、未來可能出路等等內容,但在考慮過後,因為字數的限制,我決定將文章著重於解釋和描繪我心中的人類學是什麼樣的圖像,希望能夠讓系上的同學對於人類學的認識有一點幫助。
「浪漫」,是第一個在我腦海中出現過,與人類學這門學科扣連的形容詞。大二與黃倩玉老師吃導聚時,老師用了「浪漫」這個詞形容人類學家:「透過較為特殊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參與觀察以了解異文化」,也聽黃老師說過人類學家的孤寂,為了研究而長時間獨自在田野「蹲點」,孤單寂寞甚至挫折之餘仍努力融入當地,學習語言、參加儀式,身心感受及理解當地人的世界觀、宗教觀、人觀等面向,正是因為懷抱著理想,才得以堅持下去,而如此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只為探求異文化的知識,不正是一種追求目標與理想的浪漫嗎。
  但人類學的學科地位當然不只由浪漫構成,它也同樣具有批判精神,以他者文化的觀點挑戰主流社會認為的普遍性真理,例如著名的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在Coming of age in Samoa :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th for western civilization(Mead, 1928)一書中,以她對薩摩亞當地青少年的觀察反省當時美國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透過她的文字,Mead的田野資料顯示薩摩亞幾乎沒有發生青少年叛逆行為或是與父母之間的衝突,藉此挑戰當時主張青少年的叛逆期是成長的自然現象和必經過程的主流觀點,指出叛逆期並不是一個必然發生的成長階段,而是教養方式所造成的結果。人類學就是如此透過觀察與分析,了解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生活、觀念與立場,同時藉此觀照自己所處的社會。
  另一方面,人類學同樣吸引我的是它特別重視被研究者的觀點,透過被研究者的主體知覺去了解他的生活以及他的世界觀,當研究者放下自己原有的價值判斷或本身主觀的眼光,而站在被研究者的處境時,往往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進而才能真正了解該文化的深層意涵。
  綜合我剛才所講的對他者文化的浪漫執著、對主流觀點的批判、以及對研究對象主體性的關懷,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為不同的人群發聲並提供人類一個彼此互相對話與理解的平台,而對於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個人來說,我認為其意義在於能跨越人群之間的界線,並與這個世界相遇,而才能進一步真正洞察與感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當你具有這樣的眼光時,既使不成為人類學的專業人才(例如加入NGO組織、從事學術研究或教學、進入博物館、成為文史工作者等),在其他領域也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對於社會議題或不同學科領域會有更不一樣的思考與洞察,這也是人社院學士班的理念,希望建立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完備性,並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

Jan.2011 人類學學程中的考古學

文˙人社13 邱博楷

§ 簡介人類學學程的發展與現況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豐富多元的九大學程中,人類學學程雖然只是其中一門,但其提供學術訓練的資源並不少。從人社院學士班於2002年創系至今(原名人文社會學系,於2010年更名),清大人類所一直為清大人社院學士班提供專業課程,從田野訪調、專題研究、理論思想等莫不忽視。
  而人類學四大領域之中,清大人類所為人類學程開設的課程中,傾向於文化人類學的領域,其他領域如體質、考古等較為缺乏,而這些也是目前清大人類所自身極力開發的部分。而近幾年來人類所聘任邱鴻霖教授為專任師資之後,總算向前邁進一大步。
§ 考古人類學在清大
  邱鴻霖教授的專長為考古學研究,以墓葬研究、人骨考古為主,就讀研究所時期便撰寫多篇論文、實際挖掘台灣多處遺址。邱教授於去年為人類學學程的同學開設考古學導論,讓人社院學士班欲從事考古人類學方面研究的學生打開一扇窗,並於今年與往後持續提拔後進。但邱教授表示,考古學課程在人類學程中的開設目前還僅只是萌芽階段,只有一位教授是非常不夠的;甚至在台灣各大專院校中,大學部所提供的考古學專業知識一直都極為缺乏,肇因於台灣大眾對於人類學科普遍不重視,願意學習的人不多,而最後能晉升為專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成為惡性循環。
  邱鴻霖教授所開設的考古學導論,目前在人類學程中尚還沒被列入學程必修,而必須要以考古學導論作為基礎來修習的台灣史前史,目前也無法和導論獨立出來。邱教授提及,人類學程中的考古學,是以人類學架構下的考古學來認識,不僅是單純的物質文化研究,而更能使詮釋的角度更加多元,而文化人類學也是如此。人類學各領域所尋求、重現的對象須基於時間的累積,此時間的深度也是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所必須重視的脈絡之一。
§ 考古學如何入門?
  由於台灣社會不甚重視人文社會學科,連帶使得考古人類學的基礎課程缺乏,許多對考古學有興趣的學生莫不期盼相關課程。邱教授表示,儘管目前人類學程開設之課程對考古人類學的訓練仍舊不足,但不應該把追求學問的方法限制在學院體制的框架中。他建議,平時可以常造訪博物館,閱讀相關科普期刊,例如國外的《考古(archaeology)》及國內的《台大人類學刊》、《國家地理雜誌》等,各方資源眾多。
  不過對考古學來說,邱教授提到,最重要的是參與田野調查,實際去考古遺址挖掘,親身體驗並且觸摸出土之器物與遺跡,這和瀏覽書籍描述截然不同。他建議同學可以參加博物館定期與不定期舉辦的考古營隊,並尋求管道參與部分大專院校開設的田野實習,與教授隨行並幫助考古挖掘。
§ 未來展望
  如前文所述,人類學程對於考古人類學方面的資源提供持續增加中。往後邱教授將在系上開設考古相關課程,預計於99年度下學期開設「考古學導論」、「人骨考古學」兩門──考古學導論顧名思義是傳授考古人類學的基礎以及實際操作,而人骨考古學則包含體質、考古兩部分,讓修課同學實際接觸人骨,並且依據從人骨構造分析出各方面的知識,如性別、病理方面等。再過幾年,隨著人社院學士班改制成熟,若修習人類學程的人數眾多,則可望開設台大人類學系慣有的考古田野實習課程,帶領修課同學實際參與遺址挖掘。

Jan.2011 致14級學弟妹──迎新宿營未來的變動

文˙人社13 許瑋倫
2010年,「人文社會學系」改名為「人文社會學士班」,除了名稱上的變動外,招生人數上也因為合併了原本人社系以及人社院招的學生名額,14級新生正式成為人數近90人、畫分兩班的「大系」。這是一個新的開始,象徵著許多事物都必須面對或多或少的改變。迎新宿營就是其中一項。
§
每年度上學期,甫從高中畢業的大一新生,進入大學這個與高中迥然不同的求學環境時,除了對生活環境的陌生外,還須面對人際關係的重建,迎新宿營便是基於這樣的目的──以短期的集體活動來促進自己系上(當然也包括合辦的外系)感情的融洽──來舉辦。毫無疑問,迎新宿營是大一新生在入學後一學期最重要的大型活動。但在大一新生享受宿營活動前,有一群人必須率先規畫好宿營一切大小事,必須將整個迎新宿營從零到有的建立起來。在過去還是「人文社會學系」的時候,每屆40餘人的學生人數,而迎新宿營的工作人員數量約為40人,可以說,每年的迎新宿營是應屆大二生的全體活動:迎新宿營的工作人員名單,從選出總籌開始,然後總籌指名各股幹部,再到劃分確定參加者至各股,工作人員大多是依照個人意願來確立。但現在,「人文社會學士班」所擁有的學生數達80餘人,之後每屆招生人數也大多如此,因此在宿營的人事部分勢必要有所改變。為了能確保工作效率及人員的管理,工作人員的人數40人左右幾乎是最好的規模,因此過去單純的「志願參加」恐無法再用,勢必須採用其他大系的「徵才」方式,亦即透過報名然後篩選的方式來選出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而這又會面對其他問題:如何選?以及更重要的,誰來選?
在此,決定者的身分有兩種可能:第一,如電機系,由大三學長來指派(電機系的幹部為大三學生,由上一屆幹部指定,各股工作人員則為大二學生),不過這明顯與過去「大二學生自行策劃」的理念相衝突;第二,則兩個班必須自行選出「一位」決策者(總籌)。且假使兩班有意願參加迎新宿營者,超過40人左右的「理想工作人員人數」,那麼徵才的篩選便勢必得舉行。因此當前的問題在於:如何決定總籌?兩班各出一位互為正副籌,或兩班統一選出一位;以及確定欲參加宿營的人數,並且決定徵才方式。此事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宿營籌備乃是從大一下便開始,總籌以及幹部群更是學期初便要確定;另一方面,則是須要就此確立今後在兩班80餘人的規模下,迎新宿營人事部分的一切組織與流程。
§
我無從得知14級學弟妹對於迎新宿營的看法,也不知道對學長姐所辦的迎新宿營滿意與否,但迎新宿營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視,在此也只是以一位前總籌的身分提出一些意見,解決方式仍舊決定於明年的大二學生手上,只是希望,盡快解決、仔細處理、認真進行。

Jan.2011 幹嘛辦系卡?

文˙人社11 張祖榮(小白)

「人社系幹嘛要辦卡啦OK比賽阿?」想必是很多人的疑問。

這個問題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光是這個活動作為一種傳統,系學會就會有舉辦壓力了(笑)。但參加了四屆的系卡,我想與大家分享一點點想法。

  就在這次系卡的前幾天,我無意間看到前年系卡的影片,勾起很多回憶。那年系卡充滿經典畫面:科宏學長和信雯學長,用倖田來未的熱歌熱舞high翻全場,念屏配合歷史社會學課程,DIY用被單巧扮太平天王洪秀全,佳勳一改宅男本色,妖嬌舞蹈詮釋黃妃的「追追追」,幾個學弟配合正在進行的野草莓運動,細心呈現「野莓之歌」,喔,還有一對刻意被主辦單位放在壓軸,系卡難得出現的跨級跨性別演出合唱曲,克瀚和之芃帶來的阿拉丁主題曲「A Whole New World」,讓全場觀眾最後忘情的喊著「在一起!在一起!」

  這些畫面構成了當年的系卡,參加的人,肯定都忘不了。在音樂的魔力中,每個人都得到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大聲的把自己喜愛的音符,信念,甚至愛情,唱給大家聽。今年,潘醇和為廷兩個學弟演唱「晚安,台灣」,更把這種表現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擴張了。他們結合照片、音樂、網路,把人社系的行動、思想傳播出去,當然,若非人社系同學今年對社會運動的熱情參與,又何來這次的創舉呢?總之,系卡既是我們展現自己、創造回憶的舞台,也可以是人社系大膽發聲行動的一環,這就是我心中的人社系卡。

Jan.2011 純粹是系卡 人社喘口氣

報導˙人社13 吳佳穎

十二月二日晚上七點,在繁忙的期中轟炸中,貼心的人社系會為系上同學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活動,「純粹是系卡 人社喘口氣」,活動中並邀請到系上姚人多教授、人類所程時雋學長以及吉他社前社長GIMI來擔任評審,姚人多教授在活動開始前的致詞中表示「自己是忍著敗選的悲傷來與系上同學同歡」。
 此次系卡共計22組人報名,活動分為上、下半場,由13級陳為廷與12級黃昱維,以台語歌──樹枝孤鳥及鼓聲若響做為開場,巧合的是兩人皆以背對觀眾的方式做為開場。
 上半場中,14級黎鑑浩演唱陳奕迅的超人主題曲並輔以張國浩及陳嘉妮的伴舞表演,為全場帶來許多的歡笑;下半場中,11級張祖榮學長演唱品冠的我以為,並在「……以為奇蹟會發生」的間奏時,以「奇蹟真的發生了!」向全場宣布其最近的感情狀態。最後,由陳為廷及14級潘醇演唱滅火器的晚安台灣,姚人多教授並針對此歌下了「十分政治正確!」的註解!
 在三位評審的評分下,第一名由11級張祖榮演唱品冠的〈我以為〉拿下;第二名為14級楊芷蘭演唱蕭亞軒的〈沒有人〉;第三名則是由陳為廷及潘醇演唱的〈晚安台灣〉奪得。

Jan.2011 刊物的主動與人的能動──《働》與《Empowerment》

文˙人社13 陳其

  「働」這個子本身有勤勞、工作的意思,如果單就字的組成上看這個字的話,就是「人要動起來」。

  這份刊物的宗旨,是以作為一個資訊匯集的媒介,讓大家可以藉由這個媒介迅速得到資訊為基礎,但不以之為限。它的定位,若僅僅在它匯集與提供資訊的主動性的話,就不免可惜了。

  在「提供資訊」的背後,更重要的是「取得資訊」的人,甚至是「創造資訊」的人。前者以各位閱讀本刊物的讀者為例,後者則以撰寫文章或是發起討論串的人為例。這已不同於刊物最初的宗旨,即刊物的主動性,而是人本身的能動性。

  因此以「働」做為本刊物的刊頭,即是期許原本僅定位為「彙整、報導」資訊的系刊,能夠更進一步地帶動各個讀者,使其不僅僅是靜態地在觀看一份刊物,而是更主動地、更積極地共創這份刊物。順著這個理念,我們將《働》的英文刊名取名為《Empowerment》。

編註:Empowerment中文翻譯為「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