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Nov.2012《皇家風流史》- 權威的反面就是懦弱


˙人社15 楊鎮源


    下午隨著同志大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繞了台北城一圈,晚上去長春看了皇家風流史》,本來因為不知道已經看過多少次歐洲貴族在宮廷裡愛來恨去的劇情所以感到興趣缺缺,但這部片不只年初在柏林拿下了銀熊獎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1]現在又被丹麥選中出征奧斯卡,在影評的叫好聲中總是有些好奇。看到開演前預告片中正值宣傳轟炸期的007,想到《皇家風流史》裡面飾演帥御醫的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正是重新開機後《皇家夜總會》裡的第一個反派?重新開機後的007很愛從歐洲進口大壞蛋,而且他們也剛好都受過坎城的金獎加持(米克森今年甫以《謊言的烙印》在坎城封帝)[2]

    甫一開頭我們即看到女主角Caroline憔悴的身影,以一個母親的身分向自己可能已無緣再見的孩子以書信體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英國遠嫁丹麥、與其父親「們」相識的往事。第一個抓住我的目光的是其攝影的精細程度,好幾個出色的大遠景把馬車在曠野中放得極小,露出一大片顏色層次分明的天空,呈現出一種如油畫般的迷人,更可從幾個中近景看出其畫面令人汗顏的細節,為電影增添一種典雅的氛圍。但好攝影不能只有美麗的糖衣,拿Caroline初見丹麥國王的這場戲為例,公主下了馬車,被指示走向一顆大樹卻不見國王的蹤跡,突然國王從樹後面探出頭發出小屁孩式(?)的呵呵笑聲,攝影畫面一路緊跟在Caroline頸後,手持的晃動直到國王出現之後轉趨穩定平移,不是說這手法多難多創新,妙就妙在這時公主正忐忑著,而手持則正好呼應了這一點,加上近乎第一人稱式的貼近,便讓這一幕稱職地跳了出來。
  雖然片名叫「風流史」,但本片開宗明義從第一幕字幕卡就告訴觀眾這更是一個關於18世紀啟蒙思想如何衝撞封建權威的故事。Caroline來自思想較開放的英國,女傭告知她其帶來的書是禁書要被收走即是一個伏筆,好似《女朋友・男朋友》中的幾個主人翁因交通禁忌黨外雜誌、反抗教官權威而發展出感情聯繫,這裡既引出公主後來與御醫的禁忌情愫(Caroline因發現御醫在房內偷藏盧梭開始與之交流),亦暗示啟蒙思想即將與丹麥貴族產生的正面衝突。作為一個女性,Caroline更直接地感受到威權乃至於父權的壓迫,除了令人窒息的聯姻,一個騎馬的例子更清楚說明了這一點。史通瑟問Caroline是否騎馬?Caroline說她覺得不靈活所以不喜歡,史通瑟一語點破Caroline「那是因為您側騎!」宛如西蒙波娃式的對女性處境的揭發,不是女性不擅馬術,而是被置於一個從屬的權力位置上,側騎、跨坐的意象更生動呈現高壓父權/神權體制對女性情慾與自主性的貞潔枷鎖,在那個蓋孤兒院、提供免費麻疹疫苗都會被說成是淫惡的年代如是,在今日的脈絡中亦同,史通瑟在馬上提及對獨佔式婚姻契約的不認同,今日不只不婚伴侶權益尚未受到完整保障,就算婚姻權也不是人人平等,台灣甚至連通姦罪都還等不到除罪與去汙名化!

    片中國王Christian熱愛戲劇,時常兀自高聲朗誦劇中台詞,他因此與史通瑟成為好友,史通瑟亦以「就把它當成演戲吧!」說服他為其在議會中堅持其政策,他的角色其實就是一種演員作為政治人物本質的典型,就好像《獵殺幽靈寫手》裡前任007皮爾斯布洛斯南所飾演的前英國首相,而且其背後操控者都是與其有親密關係或其權力正當性的來源者:史通瑟與主教、貴族、母后(只是《獵》片更絕把他們融合成同一個人!)。其實Christian看似無能而瘋癲,但其夾在史通瑟與封建貴族間的處境正恰似我們每個人在理想主義與醜惡現實、個人利益間的掙扎,這也使得觀眾更能有別於對史通瑟悲壯命運的喟嘆對他產生某種更加人性化的投射式同情。其實在片中幾乎每個角色身上我們都能看見關於懦弱與權威的相互辯證關係,Christian的懦弱帶有一種自我否定與自暴自棄,Caroline剛嫁到丹麥來時在眾人面前展現了精湛的琴藝,卻被Christian不可理喻地打斷,Christian這時展現的權威即是為了掩飾其風采被新嫁娘搶去的現實,又如其在床第間對Caroline或發號施令或直接霸王硬上弓以掩飾其對性的膽怯無自信(實則是心理的自卑);御醫史通瑟的權威/懦弱則是展現在其得知皇后懷孕(其實是自己的種)之後的焦慮,面對Christian的無理取鬧竟直接大聲怒斥,或者在其與皇后有染的醜聞爆發之後恢復審查制;至於Christian母后與主教所代表的保守派封建貴族就更不用講了,其整個政變與危言聳聽的讒言都是其因利益薰心或害怕失權失勢所做出的反制,其模式根本就像慈禧戊戌政變的翻版,權威作為掩飾懦弱的手段,其有多權威,證明的是其有多懦弱。

    片中幾個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呈現在演員的眼睛上,在這裡眼光閃爍不只是一種形容而是在精湛演技與攝影技巧的搭配下「真的可以看見演員的眼睛在閃爍著微光」,尤其用來表現史通瑟的罪惡感時真的無話可說,片中在Caroline第二次生產時用了三個不斷靠近史通瑟的跳接將他在黑暗中感受到的那股罪惡感深刻打進觀眾心裡,此外Caroline因為壓力太大吸鴉片丁吸到茫的一小段也十足是片中的亮點(感覺很像是拉斯馮提爾會用更多篇幅去做的事,與導演是丹麥同鄉的他也是本片的執行製片)。

     另外片中還有一場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化妝舞會戲,這場戲也是Caroline與史通瑟曖昧情愫的第一個高點(其實從一開始Caroline的出軌就是一件必然的事,但因為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所以使得觀眾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狀態)。Caroline告訴史通瑟好像只有在化妝舞會上人們才能夠展現真正的自己,但她告訴史通瑟她覺得他仍未拿下自己的面具(半試探式的),史通瑟便伸出手(很帥地)說「請賞光。(這翻譯我看超久才懂)」示意自己已將面具拿下,於是兩人共舞,畫面更是在其中放成慢動作以呈現兩人眼神相交時的凝結感。

     這段很難不讓人想到《皇家夜總會》裡(又是007)的台詞(跟本超像)只是「面具」被換成了「鎧甲」但重點都是在講人與人互動中總是戴著的那張「假面」與隱藏其下的似海心事,也呼應到國王Christian片中對戲劇的熱愛以及片中的劇中劇,為何人們總是熱愛戲劇與藝術,因為它能幫我們講一些我們所不能講的,因為它能替我們指出一些真理,盡管它本身是假的,為了揭示那些真實生活中的假面我們造出另一張,而它就是那些戲劇與詩歌與電影,那些不斷流傳的故事,替我們表面下真實的自己留下一點真正屬於「人」的印記,這也是為什麼最後Caroline要在臨死前留下給兩個孩子的書信,那既是她的懺悔錄亦是其存在的延續,是對其與其愛人來不及參與的未來的託付,最後兩個孩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找到已經處於失魂狀態的Christian,並窗戶讓陽光照向Christian和原本黑暗的房間,乃是電影在視覺上隱喻了啟蒙之光對整個後中世紀歐洲的照耀,然而啟蒙後歐洲所享受的昌盛甜果卻是無數前人們的血淚犧牲所換來的,這也讓這部電影的主題有別於維斯康堤《無辜者》式的愛與恨與罪惡糾葛的傳統成就另一種貴族宮廷劇的格局。








[1]但並不是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而是飾演瘋癲國王的麥可波佛斯嘉(Mikkel Boe Følsgaard)
[2]《空降危機》中的反派,西班牙男演員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 )2010年以《最後的美麗》(Beautiful)與《我們的生活》(La Nostra Vita)的義大利男演員Elio Germano並列坎城最佳男演員(坎城很愛玩並列這一招) ;《量子危機》的反派,法國演員馬提厄阿馬黎克(Mathieu Amalric)則是在同年以《巡迴》(Tournée)奪下坎城最佳導演與費比西獎,他因為《潛水鐘與蝴蝶》的成功獲得在《量子危機》中的演出機會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 2011.4-7月 系刊電子報 ]

系刊電子報
http://issuu.com/nthuhss

目前收錄2012.4月到7月的精美系刊

由第八屆人社系學會文資股製作

收錄人社生活點滴和珍貴的感想

希望和未來的每個人社人分享

謝謝大家支持働報





第十屆文資股長 吳映彤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科博會特刊 尋一處人社院的幽靜


尋一處人社院的幽靜
◎何佳穎  人社13
當你處在清華在光復路上的大門前,往校園內眺望,遠遠的天邊矗立著一座火炬似的塔樓──那,就是清華人文社會學科的據點,人文社會學院。
在清大校園為數眾多的建築物中,有四棟建築物被喻為清大四聖獸,分別是光復路大門──進來右手邊的紅朱雀「化學館」,蘇格貓底咖啡館後方則是以其黑色外表又像是烏龜翻身四腳朝天的玄武「物理館」,經過物理館更往內走可以看見正面如白牙尖銳有稜的白虎「資電館」,最後,便是本文的主角,坐落在高點屹立在清大南校區的青龍──人社院。
人社院位在清大較後方的校區,當你順著校園中的主要道路往深處走去,會發現地勢緩緩地爬升,隨著「往人社院」指示牌彎入岔路,身旁會有越來越多的樹遮掩你的視線;右轉進岔路後,不要左轉,繼續往上可以進入一條名為「楓林小徑」的坡道,大多數的人社院學生都會走這條路上山、上課,或許是因為這條小徑的季節變換太讓人喜歡,如現在(春天)的楓林小徑兩旁的樹都已萌出青綠的芽,迎光招展,到夏天時就成濃密樹蔭。
進入人社院前,你還得爬上一段頗具挑戰性的「人社坡」,然後再踏完十來階的階梯,向右轉,就是人社院的大門,也是整座以龍為造型主體的入口,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門正是青龍張大的嘴巴噢!
一踏入人社院便是大廳,迎接訪客目光的是人社圖書館挑高玻璃入口,以及靜靜躺在一旁的蘭嶼大船。
圖書館的豐富館藏占滿了兩層樓的藏書空間,主要的藏書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包含中文、日文及英文版本。入口及服務台位在人社院的二樓樓層,一樓樓層(也就是圖書館空間的地下一層)則是主要的館藏區域;館內的空間配置是開放的,讓視線可以輕易抵達盡頭,而這種開放氣氛的營造,還有一個原因是館內有為數眾多的玻璃窗。如果有機會在人社圖書館內看書,你可以選一面你喜歡的窗旁座位,坐下來慢慢翻過每一片書頁,偶爾或許會有光跳到你正閱讀的字句上,或許窗外因風搖擺的姑婆芋葉影子輕輕拉扯你的視線。窗外有著那麼多鮮活的事物,讓原本顯得冷涼的空間有著不一樣的活潑氣息。
人社院的空間配置比一般建築物來的複雜,對第一次進入的人來說,要找到某一個編號的教室,勢必要花費一段時間。人社院的內部空間可以用迂迴來形容,說淺白一點,可以稱作為「迷宮」,但只要熟悉了分區分層規則,就可以克服這真的猶如龍盤旋一般曲折的空間設計。
除了空間上帶給人一些不便外,老實說人社院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建築物。沒有太過華麗的外表,主調是樸實的石頭灰加上部分的淺粉紅磚;而人社院內的空間是流動的,怎麼說呢?當你站在迴廊上就可以感受到與外面相連的氣息,有風,有雨聲,有鳥鳴。而光線,更是賦予建築物生命一個重要的環節,建築物內只充斥著僵硬的日光燈光線,這樣的空間會讓人感到沒有生命力吧?
儘管分層複雜、空間也迂迴,但在人社院中可以很輕易地靠近窗邊,也隨時可以與外面的自然世界互動。人社院三樓B區是一條寬闊的走道,挑高的格局讓陽光隨著垂掛的黃金葛肆意地灑落,自然的光影與行走其上的人們交映。撇開既定的空間配置不談,建築物實可與使用者產生親近性,並讓人可以感覺到空間的存在,不論人是主動或被動的參與,整個建築物是活的、動態的,而不是冷硬刻板。
當你身處人社院之中,請停下腳步,感受整個建築物的溫度以及,心跳;感受從四周竄進的光還有,新竹的風。然後找個你喜歡的地方,靜靜地待上一小段時間,你會發現,在這個偌大紛雜的空間裡,也會有一個屬於你的小角落,屬於你和人社院的小小邂逅。

科博會特刊 專業學程經驗談


專業學程經驗談(節錄自人社系刊《働報》)
(整理)林子璇  人社13
社會學學程 陳克瀚(四年級)
        從最巨觀的來說,社會學程可以訓練「社會學想像」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如何將我們身邊最看似習以為常,看似漫不經心的生活、文化,重新翻轉、整合入更大的一個社會背景、歷史文化、或是社會結構之中。比起單純的「不滿」,可以更進一步找到誰不滿?如何不滿?為何造成不滿?這一類更細緻,更全面的解答。……(社會學程)有很有挑戰的課程,有很棒的同學,也有認真但人也很好的老師、助教們;有機會學到用社會學的觀點理解世界、有機會認識到不同的人,藉著他們也用不同的方法認識社會。說多了都是老生常談,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比什麼都重要!
人類學學程 李艾潔(四年級)
        「浪漫」,是第一個在我腦海中出現過,與人類學這門學科扣連的形容詞。大二與黃倩玉老師吃導聚時,老師用了「浪漫」這個詞形容人類學家:透過較為特殊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參與觀察以了解異文化,也聽黃老師說過人類學家的孤寂,為了研究而長時間獨自在田野「蹲點」,孤單寂寞甚至挫折之餘仍努力融入當地,學習語言、參加儀式,身心感受及理解當地人的世界觀、宗教觀、人觀等面向,正是因為懷抱著理想,才得以堅持下去,而如此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只為探求異文化的知識,不正是一種追求目標與理想的浪漫嗎?
        而對於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個人來說,我認為其意義在於能跨越人群之間的界線,並與這個世界相遇,而才能進一步真正洞察與感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當你具有這樣的眼光時,既使不成為人類學的專業人才,在其他領域也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對於社會議題或不同學科領域會有更不一樣的思考與洞察,這也是人社院學士班的理念,希望建立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完備性,並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
哲學學程 黃耀慶(四年級)、劉晨志(98學年度畢業)
        哲學,一門聽起來十分滿深奧的學科,這是我上完了第一堂哲學課之後得到的心得。雖然老師花了大部分的課程時間在解釋哲學到底是什麼,但是當老師在課堂尾聲詢問全班有沒有問題時,只覺得自己腦袋中湧入大量概念和想法,理不出一個頭緒又不知道怎麼提問。接下來的課程主題各有不同,但課後心得卻十分一致,都是滿滿的疑惑加上一點似懂非懂的收穫。
        直到期中考後的某一堂課,記得那次是讀一本叫做《沉思錄》的書,突然覺得有點意思,也第一次覺得這門讓人頭昏的科目也可以是有趣的。但是有趣並不是書中討論的內容,而是《沉思錄》作者對於思考過程進行的描寫。在這個描述中,我看到了作者對於知識的來源感到好奇,希望能找一個能支撐整個知識系統的基礎。為了找到的最真實的基礎,他開始檢視一切構成知識的要素,也就是信念,把不穩固的部份一一排除(作夢論證、惡魔論證),試圖逼近最終的真實,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這個人叫做笛卡爾。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思考過程正是作哲學的起步︰「對於萬事萬物感到好奇,由好奇變成問題,接著試圖找出問題的核心,開始提出自己的回答。」
歷史學程 李立凡(97學年度畢業,現為清大歷史所研究生)
        隨著成長與閱讀,我逐漸體認人類世界的現實與醜陋,而發覺世界上諸多困難與苦痛,往往根植於過去的世界之中。我希望明日的世界會更好,而想了解今日世界的病症以利「對症下藥」,則必須從歷史著手。歷史,是今日世界的根源,也是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寶庫;擁有深刻的歷史眼光,能讓我們看清世界樣貌、人類百態,幫助我們勾勒更清晰、更美好的人類未來藍圖。更好的是,我們隨時可以向歷史汲取我們需要的智慧與資源。
        我們可以藉由閱讀他人的作品來開啟這個寶庫;我們也可以自己直接接觸過去的世界,亦即展開歷史研究。歷史學程的史學訓練,就是培養我們接觸過去世界的能力:史料分析、邏輯思辨、深度閱讀、論證寫作、詮釋與比較等等。過去的世界留下各種線索、材料給我們,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議題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處理技巧都不同。所以歷史學程分為基礎研究方法訓練和專題課程兩個部份,讓我們對史學工作有基本的認識,同時廣泛探索興趣、培養對不同歷史議題的關懷。
文化研究 蘇匯文(四年級)
        其實文化研究牽涉到了我們所知悉的社會、人類、心裡、歷史、藝術學……等眾多領域,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只要是人文社會之中所發生得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可以被研究及探討的,而此學程著重於訓練建立個人的批判思考能力。
  也因為其廣泛,時常會有人詬病此一學程的專業性在哪裡?套一句我所敬愛的鄭聖勳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也許用字不完全正確,但其本意為:「能夠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課,難到不好嗎?」,在過去我們已經被拘束的念了起碼十三年的書,到了大學該是選擇念自己所愛。此外,文化研究學程本身的開放性會讓人的視野更加廣闊,看待任何事件的角度不會被拘束在某一視角內,能夠擁有這樣的環境選擇自己喜歡的議題對我而言是幸運且真正充實的,這也是文化研究學程創立初衷,能夠從多元的角度而非單一學科的眼光去分析事件是此一學程範疇之所以如此廣泛的原因。
文學與創作 石婉舜(本學程諮詢導師,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
        學程旨在培養、增進學生對現代文藝的鑑賞批評及創作能力,同時透過多元的課程規劃,鼓勵學生走到戶外,關心地方文化、社會問題與弱勢族群,並藉由文字、戲劇或影像的形式,積極介入公共事務並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必選修課程中)通過必修科目「台灣文學史」的學習,學生將對臺灣文學的重要內容以及文學生產和時代的關係,產生脈絡性的認識與掌握。在選修課程的設計上,包含兩大類課程:一為基本文類的賞與習作課程,如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劇等;一為強調社會關懷與取材在地人文風景的實作課程,如報導文學、鄉土書寫、生命史、戲劇與社會、電影與視覺文化等。

科博會特刊 看見未來


看見未來
◎李丁讚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新實驗,一項新設計,也是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新思考。
        台灣高等教育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分流太早,學生在大一都還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方向時,就已經決定主修。很多學生就在這個情況下,迷迷糊糊地過了四年,然後迷迷糊糊地找了一個自己沒有感覺的工作,沒有熱情,也沒有價值,就這樣過了一生。
        其實,你可以活得不一樣。只要你知道自己的興趣和方向,生命就會突然有重量與質感,生活也會充滿光和熱。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讓你多出兩年的時間來探索自己,釐清自己的方向,更有信心的走向未來──我們在大三時,才正式選擇主修。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大一、大二進行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跨領域訓練。我們希望,在你大三進入專業的研習之前,你對整個人文社會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瞭解,然後才進行專業訓練。目前的專業訓練太窄了,只能訓練技術人才。
        在科技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格局中,只有具有統合能力的跨領域人才,才具有應變的能力,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
        我們的課程,築基在台灣當前的具體問題與脈絡上,從過去的歷史出發,走向未來。你與現實密切對話,不再侷限於學術的象牙塔裡。
        我們設計很多實作的課程,你必須動筆去寫,親身去演,進入社區,進入田野。你不只需要唸書,你也要與社會一起脈動。
        我們很重視科技。過去,科技與人文分野。科技生產只屬於理工科,科技也因此失去人文的視野與內涵。我們主張,人文要介入科技的生產,讓科技人文化,讓整個文明轉向。我們要定義科技的內涵(軟體),積極參與科技的生產。
        如果你對跨領域的知識,對現實的知識,對實作的知識,對科技的知識等有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看見未來,也要帶領大家一起走向未來。

科博會特刊 你知道人社院學士班是怎麼蹦出來的嗎?


你知道人社院學士班是怎麼蹦出來的嗎?
◎邱博楷  人社13
「人社系」的籌備
  2002年,經由清大人社院內眾研究所內教授之多次商議,以及通過校方、教育部的核准下,籌備歷時三年的人文社會學系(目前為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招收了第一批學生人社系的創立,是1999年時擔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任職於清大社會所的周碧娥教授於任內提出的想法。系所主要宗旨包含延後分流、學習多元和自由:延後分流即是指大一、大二時建構學生在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知識基礎,直到大三、大四再決定自己的專業,這樣的做法可培養學生多視角的思維方式;而「學習多元和自由」強調系上學程的自由開放,從創立之初即有八大學程(哲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政治經濟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一直到現在都有更加朝向寬廣的學習空間的趨勢。
  「人社系」是高等教育理想初衷與現實考量下所結合的超越傳統的大學教育制度。人社院在人社系設立之前,人文社會學院已有許多研究所設立,如社會所、人類所、語言所、歷史所等,各個研究所對於自身系所的完整性有更基本的要求;因此下探至大學部的設立,對於醞釀學術能量與栽培學術人才來說,十分重要。而國立大學若要成立一個新的系所(不論其制度),兩前提為教育部的許可、政府經費的撥劃──面臨教育部經費短缺的狀況之下,各系所相互商討與討論後,決定聯合成立以整合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為主要課程的大學部教育體制,其師資由各研究所支援,此外,此系統所開放的師資名額則平均地劃設在各研究所中。這樣的規劃基於大學法的限制,命名為人文社會學系。
  作為一個在大學體制下具有突破性的制度,籌備過程面臨現有社會脈絡的阻礙;比方說,由於清大一向重視理工的風氣,人社系的設立曾受到校務會議的反對,其原因在於通識中心與人社系教授兩者的理念有所差距。由於通識中心在當時的清大大學部是傳授非理工專業知識的主導單位,當時的通識中心認為通識中心所聘請的教授也可以開設人社院學士班的必修課程,研究所的教授們則認為應以專業學程的培養精進為主。而最後三方(包括校方)的妥協則是,人社系的部分必修課程必須被開設成通識課程,以供外系學生承認通識學分。另外,在當時大學法的規定之下,人社院學士班的課程規劃並不符合傳統系所應有的框架,故引發爾後的待觀察評鑑結果以及系名更改等事件。
課程規劃與改革
  人社系以往的課程設計鬆散而多元,專業選修學程從八項中擇兩項,各18學分,另外自由學分則高達24學分。這樣的實驗性設計所強調的是學生的修課自由,認為學生自主的學習力能夠從系上寬鬆的架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並朝著自己興趣前進。課程內容方面則是循序漸進地深入,教授們以啟發性的上課方式教導學生,使得學生建立獨立思考與多元批判的能力。學生們的畢業出路層面非常廣闊,除於專業領域內進修國內外各大研究所之外,也多以跨領域的姿態呈現,如景觀設計、藝術、學習研究等,甚至是理工系所如資工、物理。
  2008年,97學年度系所評鑑中,清大共有六間系所被評鑑為待觀察,其中也包含當時的人文社會學系。此評鑑制度過度重視傳統系所的框架,如專任師資的制度完整性、專業課程規畫的緊密相關程度等,忽略人社系理念中多元學習與跨領域專業的創新課程規劃。就師資部份來說,由於是由研究所師資支援,故實際上開設之課程可謂五花八門,反而修課人數過少、修課時間相撞等成為學生選課考量與系辦開設課程會遇到的問題。儘管評鑑制度的僵硬與落後,評鑑結果仍給予清大人社改革的動力與空間,而改革於社會所李丁讚教授擔任系主任時完成。
  首先是課程規劃上的改革,由於質疑專業必選修的學分僅18學分,似乎不足以被認可為一項專業。部分教授們也認為18學分並不能夠讓一個學生在其專業領域中習得完整的專業知識,遂決定從制度上的改革來解決問題。於97年度之後入學的學生,其專業必選修分成主修與副修兩大部分,主修課程提高到至少30學分,在八大學程之中可選擇其中五個做為主要學程(社會學、哲學、人類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課程設計上的改革對於人社系課程的完整度頗有貢獻,在師資上可獲得更多的協助,學生們也能夠在基礎上更深入其所嚮往的專業領域,擁有更縝密完整的學問知識,同時在畢業後因為基礎更加穩固,而能夠讓跨領域的範圍向上伸展。從跨領域再到跨領域的學習框架,讓就讀人社院學士班的學生的未來總是充滿著無限可能。
「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的誕生
  系名的改變是在大學法法案修正之後。當時清大各學院紛紛成立了以跨領域學習、雙專長、延後分流為宗旨的學士班,為順應校方強調跨領域專長學程的潮流,人社院也在人社系之外成立了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習稱為人社院招),其架構與當時的人社系差異甚大。人社院招的學生在大二時正式分流至人社院其他系所:人社系、中文系、外文系。但導致的結果是系所選擇的嚴重失衡,再加上三大系所課程設計相距有段距離,學生修習的課程過於雜亂,與原本延後分流的美意相違背,但此分流形式與理想的架構正是人社系早就具備的。人社院招遂於招收第三屆後停招,而人社系順勢也更名為「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面對社會觀感與疑問時,這樣的名稱相較之下更符合人社系的本質。對此,學生們的意見不一,部分同意改名的觀點,其他部分則認為這是一種體制上的服從。
  另外,在更名人社院學士班的同時,學生人數從原有之一班規模擴增至兩班。除了可以正向解決部分課程修課人數過少的問題,也能夠為研究所提供更豐沛的學術能量,並刺激建造新的系館以提供更完善的上課環境。
  課程內容方面也有所改變,於98學年度下學期成立第九項學程「文學與創作」,主要是由台灣文學研究所師資支援,給予學生更多樣的選擇。而人社院學士班中所稱的副修,現在也可以比照科管院學士學位學程的第二專長制度,修習外系的課程作為第二專長,如法律、計量財務、生命科學等,制度內的改革使得學習更加多元而自主。除了成立新的學程以強調多元角度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貼近週遭社會現實。如原本的必修課「現代國家與社會的形成」改為「台灣與現代國家社會」,從貼近我們自身的現實社會中找到熱情與動力,並從中實踐知識。
未來展望
  人社院學士班的課程規劃一向與現實考量緊緊相連,畢竟實現理想並非易事,李丁讚教授表示,目前人文社會學院正籌備設立政治學研究所,未來不久人社院學士班可望出現第十個學程「政治學程」。而空間規劃部分,校方於近日已開始著手計畫人社二館的籌建,對於即將面臨空間不足的人社院來說不啻是打上一強心劑。
  未來人社院學士班仍朝向學習自主多元的目標前進著,延後分流的機制與興趣導向學習讓不少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受惠良多。目前人社院學士班已有九大學程可供選擇,另外第二專長的寬鬆許可也讓四年大學生涯激發出無限寬闊的道路,正所謂「學海無涯」,在時代快速變遷的時勢下,人社院學士班之能廣能深的學習地圖與多角度的批判思維將會是對鍾愛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之最佳選擇。

特此感謝:人社院學士班辦公室孫立梅秘書、人社院學士班專任教師張旺山教授、人社院學士班系主任李丁讚教授、社會所教授周碧娥教授、歷史所碩二李立凡、社會所碩三杜欣霏、畢業校友黃令名。

科博會特刊 人社系的大學教育與未來出路


人社系的大學教育與未來出路

人社系系友 李立凡

大人總是要我們考上好的大學、好的科系,未來才能找到好工作、至少找工作時會比較有保障。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大學不應該「只是」幫我們找工作。大學所學當然會影響我們未來從事的工作類型,但大學教育的內涵遠遠不僅如此。如果我們選擇大學校系、接受大學教育,只是想找工作,那我們的未來,臺灣的未來,就太狹小了。
首先必須承認,「大學」(University)的概念是由西方傳入的。這個詞就字面上的意義,其實與「全面的」、「普遍的」(universal)有關。也就是說,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一種「全人」,也就是具備各種知識與涵養的「健全公民」。現在的臺灣,大家憂心的是無法促使我們的民意代表或政治人物向上提昇、而是任憑他們和整個寶島都向下沉淪,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公民素質無法讓民主體制發揮最大的效能、無法真正「選賢與能」。
當然,除了公民,社會也需要專家:一個國家要運作、一個社會要進步,真的需要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但關鍵在於,何謂真正好的專家呢?譬若金字塔:要有寬廣的基礎、成就才能高壯,大學就是幫助我們奠定良好基礎的地方。無論我們讀什麼校系,我們都要記得學習獨立思考、關心社會、並且培養自己未來貢獻社會的能力,因為好的專家不只要有專業知識,還要能夠關心人、明白社會的需求。我們都必須先成為健全的人、成為良善的公民,才能成為真正好的專家;誠如愛因斯坦所言,若是沒有人文精神和道德良善,專家就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了!
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就是著眼於臺灣充斥著思維狹隘的專家,而希望在智識人格養成的大學黃金時期,給予學生更豐富多元、獨立自主的選擇和刺激。人社學士班不會把我們送去某某公司或政府部門,而是讓我們擁有能力去思考:我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們能為社會做什麼?我們想要打造怎麼樣的未來?因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才能引起我們熱情,也才能邁向真正的而非膚淺的成功。人社學士班給我們很豐富的環境去嘗試各種機會、更廣泛且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學著用寬廣的心去迎向這個社會和未來的各種挑戰。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你加入清大人社學士班!

科博會特刊 「這一切都是剛好」


◎徐蓓婕  人社10
接到邀稿的信時,我想了很久,到底該寫些什麼?也回想自己大學時,是如何思考該修些什麼課、未來怎麼辦這類嚴肅的前途問題,突然發現,我真的是一個非常沒有未來規劃的人,我沒辦法在大一的時候就開始想要選什麼學程,我沒辦法在大三的時候想要不要考研究所,我甚至可以在選學程的最後幾天,才知道自己要選哪個學程,所以,老實說,選性別學程真的完全是一個剛好,但後來也變成了讓我十分喜歡的剛好。
最初選擇性別學程,是因為在八個選修項中發現這個過去從來沒聽過的學習領域,我很好奇,所以就先修了一門試試看,那一門課是「性別與媒體」,修完一學期後,就讓我下定決心繼續在性別學程中,因為這堂課敎我用從來沒有想過的視野去看世界,也讓我了解到過去我的某些想法是有其意義的,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反思我的生命,思考每一個生命階段帶給我的意義和轉變。
然後,漸漸的,「性別」不再只是一個學科,它滲入我的腦袋,我開始用性別的政治實踐我的生命,本來,我沒有發現,但是當我和同學說著其他人都聽不懂的笑話卻笑的很開心的時候,我才知道,女性主義中的「個人即政治」,這句話的意義,性別不只是一個學習的角度和一堂課,它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價值觀,它會體現在每個人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思考、每一句話,我們常常笑說「這是一扇開了就再也關不起來的窗」,這扇窗不會限縮我的視野和想法,而是我能夠透過這扇性別的窗,看見各種不同領域中的性別,而這樣銳利而細緻的眼界,讓我無法捨棄它。
因此,即使我畢業後的工作是與我大學所學習的東西息息相關的,我卻不認為我的工作與我當初選擇性別學程有絕對的關係,我只是某種程度用我的方式去體現「個人即政治」這句話,再加上,打開了性別的視野後,讓我無法對各種性別不平等的現況視而不見,又再加上,婦女新知很剛好的有缺人,所以,又是一個剛好,讓我得以做一個與「本科系相關」的工作。一切的剛好,堆疊出現在的我,我想我的未來也會是繼續一連串的剛好吧!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系刊萬年持續徵稿中」

誠如標題,目前系刊採網路部落格形式發表,懇請諸位人社有為青年踴躍投稿!投稿內容不拘,無論讀書經驗分享、課堂奇聞軼事、各類活動心得感想、小說散文詩歌繪畫創作、學術論文議題評論、藝文活動介紹討論、人社鬼故事或笑話……,皆歡迎諸君投稿!形式亦不拘,認真嚴肅可,輕鬆雜談亦可,若想畫成漫畫當然也歡迎!如有意願持續投稿者,也能成立專欄或是開設連載區喔!

  若想投稿卻不知道該如何下筆,請參考以下文章分類(亦見右方徵件欄位):

【學術】學術,舉凡和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形式較正式者,或者與自身修課、讀書經驗分享等等。
【議題】相較於評論,議題的內容規模更大,如有稿件其內容有相似議題,並且此些稿件投稿當日之間隔在三個月之內,則考慮在同期刊出。
【藝文/評論】藝文不拘形式。散文、小說、詩、繪畫、素描、雕塑、陶藝、摺紙等等。藝文部分可展現個人風格,評論則指對於此次發行刊物內容的回應,或者其他文章、時事議題的評論。
【心得】心得意指親身體驗之各式心得,如參與過之講座、社會運動、營隊等等休閒活動與知性活動。

  不在以上分類的當然還是歡迎投稿喔!那麼,要來簽契約了嗎?/人◕ ‿‿ ◕人\





--
筆者言:

  首先在這邊跟大家下跪,這裡是該千刀萬剮下油鍋的小廢廢文資股長。(跪)因為個人因素而將進度拖了這麼久,我對不起認真籌劃的副股長、徵到稿的股員們還有已經投稿的各位!(再跪)
  另外,本屆14級系學會文資部因某些因素,並未刊行系刊紙本,對期待紙本或不常使用網路者在此說聲抱歉。若希望系刊能刊行紙本、或有其它建議者,歡迎告訴我們意見,您的寶貴意見都將會被留存,以供往後系學會文資部參考,謝謝。


                                 人社院學士班系會文資股長 何軒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