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Nov.2012《皇家風流史》- 權威的反面就是懦弱


˙人社15 楊鎮源


    下午隨著同志大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繞了台北城一圈,晚上去長春看了皇家風流史》,本來因為不知道已經看過多少次歐洲貴族在宮廷裡愛來恨去的劇情所以感到興趣缺缺,但這部片不只年初在柏林拿下了銀熊獎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1]現在又被丹麥選中出征奧斯卡,在影評的叫好聲中總是有些好奇。看到開演前預告片中正值宣傳轟炸期的007,想到《皇家風流史》裡面飾演帥御醫的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正是重新開機後《皇家夜總會》裡的第一個反派?重新開機後的007很愛從歐洲進口大壞蛋,而且他們也剛好都受過坎城的金獎加持(米克森今年甫以《謊言的烙印》在坎城封帝)[2]

    甫一開頭我們即看到女主角Caroline憔悴的身影,以一個母親的身分向自己可能已無緣再見的孩子以書信體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英國遠嫁丹麥、與其父親「們」相識的往事。第一個抓住我的目光的是其攝影的精細程度,好幾個出色的大遠景把馬車在曠野中放得極小,露出一大片顏色層次分明的天空,呈現出一種如油畫般的迷人,更可從幾個中近景看出其畫面令人汗顏的細節,為電影增添一種典雅的氛圍。但好攝影不能只有美麗的糖衣,拿Caroline初見丹麥國王的這場戲為例,公主下了馬車,被指示走向一顆大樹卻不見國王的蹤跡,突然國王從樹後面探出頭發出小屁孩式(?)的呵呵笑聲,攝影畫面一路緊跟在Caroline頸後,手持的晃動直到國王出現之後轉趨穩定平移,不是說這手法多難多創新,妙就妙在這時公主正忐忑著,而手持則正好呼應了這一點,加上近乎第一人稱式的貼近,便讓這一幕稱職地跳了出來。
  雖然片名叫「風流史」,但本片開宗明義從第一幕字幕卡就告訴觀眾這更是一個關於18世紀啟蒙思想如何衝撞封建權威的故事。Caroline來自思想較開放的英國,女傭告知她其帶來的書是禁書要被收走即是一個伏筆,好似《女朋友・男朋友》中的幾個主人翁因交通禁忌黨外雜誌、反抗教官權威而發展出感情聯繫,這裡既引出公主後來與御醫的禁忌情愫(Caroline因發現御醫在房內偷藏盧梭開始與之交流),亦暗示啟蒙思想即將與丹麥貴族產生的正面衝突。作為一個女性,Caroline更直接地感受到威權乃至於父權的壓迫,除了令人窒息的聯姻,一個騎馬的例子更清楚說明了這一點。史通瑟問Caroline是否騎馬?Caroline說她覺得不靈活所以不喜歡,史通瑟一語點破Caroline「那是因為您側騎!」宛如西蒙波娃式的對女性處境的揭發,不是女性不擅馬術,而是被置於一個從屬的權力位置上,側騎、跨坐的意象更生動呈現高壓父權/神權體制對女性情慾與自主性的貞潔枷鎖,在那個蓋孤兒院、提供免費麻疹疫苗都會被說成是淫惡的年代如是,在今日的脈絡中亦同,史通瑟在馬上提及對獨佔式婚姻契約的不認同,今日不只不婚伴侶權益尚未受到完整保障,就算婚姻權也不是人人平等,台灣甚至連通姦罪都還等不到除罪與去汙名化!

    片中國王Christian熱愛戲劇,時常兀自高聲朗誦劇中台詞,他因此與史通瑟成為好友,史通瑟亦以「就把它當成演戲吧!」說服他為其在議會中堅持其政策,他的角色其實就是一種演員作為政治人物本質的典型,就好像《獵殺幽靈寫手》裡前任007皮爾斯布洛斯南所飾演的前英國首相,而且其背後操控者都是與其有親密關係或其權力正當性的來源者:史通瑟與主教、貴族、母后(只是《獵》片更絕把他們融合成同一個人!)。其實Christian看似無能而瘋癲,但其夾在史通瑟與封建貴族間的處境正恰似我們每個人在理想主義與醜惡現實、個人利益間的掙扎,這也使得觀眾更能有別於對史通瑟悲壯命運的喟嘆對他產生某種更加人性化的投射式同情。其實在片中幾乎每個角色身上我們都能看見關於懦弱與權威的相互辯證關係,Christian的懦弱帶有一種自我否定與自暴自棄,Caroline剛嫁到丹麥來時在眾人面前展現了精湛的琴藝,卻被Christian不可理喻地打斷,Christian這時展現的權威即是為了掩飾其風采被新嫁娘搶去的現實,又如其在床第間對Caroline或發號施令或直接霸王硬上弓以掩飾其對性的膽怯無自信(實則是心理的自卑);御醫史通瑟的權威/懦弱則是展現在其得知皇后懷孕(其實是自己的種)之後的焦慮,面對Christian的無理取鬧竟直接大聲怒斥,或者在其與皇后有染的醜聞爆發之後恢復審查制;至於Christian母后與主教所代表的保守派封建貴族就更不用講了,其整個政變與危言聳聽的讒言都是其因利益薰心或害怕失權失勢所做出的反制,其模式根本就像慈禧戊戌政變的翻版,權威作為掩飾懦弱的手段,其有多權威,證明的是其有多懦弱。

    片中幾個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呈現在演員的眼睛上,在這裡眼光閃爍不只是一種形容而是在精湛演技與攝影技巧的搭配下「真的可以看見演員的眼睛在閃爍著微光」,尤其用來表現史通瑟的罪惡感時真的無話可說,片中在Caroline第二次生產時用了三個不斷靠近史通瑟的跳接將他在黑暗中感受到的那股罪惡感深刻打進觀眾心裡,此外Caroline因為壓力太大吸鴉片丁吸到茫的一小段也十足是片中的亮點(感覺很像是拉斯馮提爾會用更多篇幅去做的事,與導演是丹麥同鄉的他也是本片的執行製片)。

     另外片中還有一場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化妝舞會戲,這場戲也是Caroline與史通瑟曖昧情愫的第一個高點(其實從一開始Caroline的出軌就是一件必然的事,但因為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所以使得觀眾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狀態)。Caroline告訴史通瑟好像只有在化妝舞會上人們才能夠展現真正的自己,但她告訴史通瑟她覺得他仍未拿下自己的面具(半試探式的),史通瑟便伸出手(很帥地)說「請賞光。(這翻譯我看超久才懂)」示意自己已將面具拿下,於是兩人共舞,畫面更是在其中放成慢動作以呈現兩人眼神相交時的凝結感。

     這段很難不讓人想到《皇家夜總會》裡(又是007)的台詞(跟本超像)只是「面具」被換成了「鎧甲」但重點都是在講人與人互動中總是戴著的那張「假面」與隱藏其下的似海心事,也呼應到國王Christian片中對戲劇的熱愛以及片中的劇中劇,為何人們總是熱愛戲劇與藝術,因為它能幫我們講一些我們所不能講的,因為它能替我們指出一些真理,盡管它本身是假的,為了揭示那些真實生活中的假面我們造出另一張,而它就是那些戲劇與詩歌與電影,那些不斷流傳的故事,替我們表面下真實的自己留下一點真正屬於「人」的印記,這也是為什麼最後Caroline要在臨死前留下給兩個孩子的書信,那既是她的懺悔錄亦是其存在的延續,是對其與其愛人來不及參與的未來的託付,最後兩個孩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找到已經處於失魂狀態的Christian,並窗戶讓陽光照向Christian和原本黑暗的房間,乃是電影在視覺上隱喻了啟蒙之光對整個後中世紀歐洲的照耀,然而啟蒙後歐洲所享受的昌盛甜果卻是無數前人們的血淚犧牲所換來的,這也讓這部電影的主題有別於維斯康堤《無辜者》式的愛與恨與罪惡糾葛的傳統成就另一種貴族宮廷劇的格局。








[1]但並不是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而是飾演瘋癲國王的麥可波佛斯嘉(Mikkel Boe Følsgaard)
[2]《空降危機》中的反派,西班牙男演員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 )2010年以《最後的美麗》(Beautiful)與《我們的生活》(La Nostra Vita)的義大利男演員Elio Germano並列坎城最佳男演員(坎城很愛玩並列這一招) ;《量子危機》的反派,法國演員馬提厄阿馬黎克(Mathieu Amalric)則是在同年以《巡迴》(Tournée)奪下坎城最佳導演與費比西獎,他因為《潛水鐘與蝴蝶》的成功獲得在《量子危機》中的演出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