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程經驗談(節錄自人社系刊《働報》)
◎(整理)林子璇 人社13
從最巨觀的來說,社會學程可以訓練「社會學想像」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如何將我們身邊最看似習以為常,看似漫不經心的生活、文化,重新翻轉、整合入更大的一個社會背景、歷史文化、或是社會結構之中。比起單純的「不滿」,可以更進一步找到誰不滿?如何不滿?為何造成不滿?這一類更細緻,更全面的解答。……(社會學程)有很有挑戰的課程,有很棒的同學,也有認真但人也很好的老師、助教們;有機會學到用社會學的觀點理解世界、有機會認識到不同的人,藉著他們也用不同的方法認識社會。說多了都是老生常談,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比什麼都重要!
人類學學程 李艾潔(四年級)
「浪漫」,是第一個在我腦海中出現過,與人類學這門學科扣連的形容詞。大二與黃倩玉老師吃導聚時,老師用了「浪漫」這個詞形容人類學家:透過較為特殊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參與觀察以了解異文化,也聽黃老師說過人類學家的孤寂,為了研究而長時間獨自在田野「蹲點」,孤單寂寞甚至挫折之餘仍努力融入當地,學習語言、參加儀式,身心感受及理解當地人的世界觀、宗教觀、人觀等面向,正是因為懷抱著理想,才得以堅持下去,而如此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只為探求異文化的知識,不正是一種追求目標與理想的浪漫嗎?
而對於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個人來說,我認為其意義在於能跨越人群之間的界線,並與這個世界相遇,而才能進一步真正洞察與感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當你具有這樣的眼光時,既使不成為人類學的專業人才,在其他領域也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對於社會議題或不同學科領域會有更不一樣的思考與洞察,這也是人社院學士班的理念,希望建立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完備性,並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
哲學學程 黃耀慶(四年級)、劉晨志(98學年度畢業)
哲學,一門聽起來十分滿深奧的學科,這是我上完了第一堂哲學課之後得到的心得。雖然老師花了大部分的課程時間在解釋哲學到底是什麼,但是當老師在課堂尾聲詢問全班有沒有問題時,只覺得自己腦袋中湧入大量概念和想法,理不出一個頭緒又不知道怎麼提問。接下來的課程主題各有不同,但課後心得卻十分一致,都是滿滿的疑惑加上一點似懂非懂的收穫。
直到期中考後的某一堂課,記得那次是讀一本叫做《沉思錄》的書,突然覺得有點意思,也第一次覺得這門讓人頭昏的科目也可以是有趣的。但是有趣並不是書中討論的內容,而是《沉思錄》作者對於思考過程進行的描寫。在這個描述中,我看到了作者對於知識的來源感到好奇,希望能找一個能支撐整個知識系統的基礎。為了找到的最真實的基礎,他開始檢視一切構成知識的要素,也就是信念,把不穩固的部份一一排除(作夢論證、惡魔論證),試圖逼近最終的真實,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這個人叫做笛卡爾。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思考過程正是作哲學的起步︰「對於萬事萬物感到好奇,由好奇變成問題,接著試圖找出問題的核心,開始提出自己的回答。」
歷史學程 李立凡(97學年度畢業,現為清大歷史所研究生)
隨著成長與閱讀,我逐漸體認人類世界的現實與醜陋,而發覺世界上諸多困難與苦痛,往往根植於過去的世界之中。我希望明日的世界會更好,而想了解今日世界的病症以利「對症下藥」,則必須從歷史著手。歷史,是今日世界的根源,也是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寶庫;擁有深刻的歷史眼光,能讓我們看清世界樣貌、人類百態,幫助我們勾勒更清晰、更美好的人類未來藍圖。更好的是,我們隨時可以向歷史汲取我們需要的智慧與資源。
我們可以藉由閱讀他人的作品來開啟這個寶庫;我們也可以自己直接接觸過去的世界,亦即展開歷史研究。歷史學程的史學訓練,就是培養我們接觸過去世界的能力:史料分析、邏輯思辨、深度閱讀、論證寫作、詮釋與比較等等。過去的世界留下各種線索、材料給我們,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議題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處理技巧都不同。所以歷史學程分為基礎研究方法訓練和專題課程兩個部份,讓我們對史學工作有基本的認識,同時廣泛探索興趣、培養對不同歷史議題的關懷。
文化研究 蘇匯文(四年級)
其實文化研究牽涉到了我們所知悉的社會、人類、心裡、歷史、藝術學……等眾多領域,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只要是人文社會之中所發生得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可以被研究及探討的,而此學程著重於訓練建立個人的批判思考能力。
也因為其廣泛,時常會有人詬病此一學程的專業性在哪裡?套一句我所敬愛的鄭聖勳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也許用字不完全正確,但其本意為:「能夠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課,難到不好嗎?」,在過去我們已經被拘束的念了起碼十三年的書,到了大學該是選擇念自己所愛。此外,文化研究學程本身的開放性會讓人的視野更加廣闊,看待任何事件的角度不會被拘束在某一視角內,能夠擁有這樣的環境選擇自己喜歡的議題對我而言是幸運且真正充實的,這也是文化研究學程創立初衷,能夠從多元的角度而非單一學科的眼光去分析事件是此一學程範疇之所以如此廣泛的原因。
文學與創作 石婉舜(本學程諮詢導師,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
學程旨在培養、增進學生對現代文藝的鑑賞批評及創作能力,同時透過多元的課程規劃,鼓勵學生走到戶外,關心地方文化、社會問題與弱勢族群,並藉由文字、戲劇或影像的形式,積極介入公共事務並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必選修課程中)通過必修科目「台灣文學史」的學習,學生將對臺灣文學的重要內容以及文學生產和時代的關係,產生脈絡性的認識與掌握。在選修課程的設計上,包含兩大類課程:一為基本文類的鑑賞與習作課程,如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劇等;一為強調社會關懷與取材在地人文風景的實作課程,如報導文學、鄉土書寫、生命史、戲劇與社會、電影與視覺文化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