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試刊號》 § 邱妙津:自稱緘默的說故事的人


 ◎魏揚

  當我接到系刊的邀稿,請我用大概一千字左右的篇幅寫篇關於邱妙津的文章時,第一個躍入我思緒中的念頭是:怎麼講得完啊?

  確實,談到邱妙津,總有太多東西值得大書特書了,同志、愛情、情欲、生命、死亡、忠誠、背叛……作為一個將生命等同於創作本身、將寫作視為「獻身」的作家來說,她的文本也就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也就是她的文本,兩者相互辯證,同時又各自是彼此的映照,完全無法抽離。面對這樣一個作家,當她自己用盡生命都無法盡述靈魂中的沉重質地時,我們又如何可能用一千字去書寫她呢?

  那麼我在此也就不過於貪心,我承認自己無法寫一篇「關於邱妙津」的文章,而只能寫一篇「關於我讀邱妙津」的文章。

***

  首次接觸邱妙津的文字,是在高三升大一那年,忘了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我開始翻閱她的《鱷魚手紀》。那也是我首次接觸到如此濃稠、銳利的文字,每個字句都壓縮著激烈燙熱的生之情慾,以及鬱暗凝沉的死之執念。從那時起,我便對她的文字感到深深著迷,為書中相互矛盾的情感對立感到驚奇。有時,讀邱妙津的文字,會被她的文字所深深影響,彷彿自己就是她,同樣感受到那兩股背道而馳,彼此撕裂卻又互相補遺的力量,那股對生命的強烈熱愛,以及同樣強烈的,甚而更為根深蒂固的,離生命的慾望。

讀完《鱷魚手記》之後,我接下來讀《蒙馬特遺書》,這是一本形式為日記體、書信體裁的小說,邱妙津以書信的手法,隨日推移的辯證過程,書寫她面對愛人遠離的悲痛、對純粹愛情的重新定義、對藝術的執著,以及對生命最深層的省思。從女性同志書寫的角度來講,這本書是一篇赤裸地、直接且坦承的自白,邱妙津運用獨特、異於一般小說體裁的文筆,細緻地描繪了她自己身為一個女同志,在外在社會眼光,與自我認同的雙重壓力下過活的心路歷程。

  無論是《鱷魚手記》或是《蒙馬特遺書》,我都一再地看見同樣的東西,那就是邱妙津透過文字書寫、同志情慾實踐、自我質疑與禁錮、戳刺傷口舊痂同時又自我療癒,所傳達出來的某種辯證性:活下去與死去這兩者的同樣熱烈希冀。
在這場對於生與死的辯證中,大多數的時候邱妙津都選擇將自己置於「死亡」的牆角,認為最終的解脫便是自身的毀滅。

  我認為,從她開始構思《蒙馬特遺書》開始,死亡就已是她為這本書事先預設好版面的結局了。當她不停地談及愛情的「永在性」「不死性」時,邱妙津便是由自己的死亡透視她所謂的「永恆」。當她強調她遠去的愛人---絮在她靈魂中完美的角色時,她暗示的是自己準備用死亡去避免這角色被恨與憤怒玷污。

  無論是追求一種以死亡為終極目標的「生命藝術」,或是一場對於「背叛她」(據她所說)的愛人的「最後的和解行動」,我想她確實都做到了。我相信當她用一把小刀結束生命時,整個情境都完美符合她自己所說的「對寫作全然的獻身」的定義。而在「最後的和解行動」這一點上,邱妙津或許也作到了,只不過這僅僅是對她而言,悔恨與傷痛於她而言是結束了,然而之於生者,卻仍無盡翻騰。

  然而,我不再述說這種意義了,從此我保持緘默

  邱妙津最後在《蒙馬特遺書》如此淡然一筆,彷彿從此以後,傷痛、背叛、情慾等一切始終圍繞著她生命的這些元素都將被禁錮在「緘默」之中,彷彿在死亡之後,和解便達成,藝術便完滿。然而,我認為,邱妙津從來都不是緘默的,即使是在她寫完《蒙馬特遺書》自殺之後,她仍持續不斷地是「言說者」,她仍持續地佔據在故事敘說人的地位上,其餘人等,都只能緘默傾聽。

《蒙馬特遺書》出版以來,彷彿留聲機一般,邱妙津不斷地呢喃低語著「寬恕」與「緘默」,然而真正在現實世界承受著煎熬的,難道不是邱妙津聲稱背叛她而去的「絮」嗎?難道

《蒙馬特遺書》不會對絮造成傷害嗎?

  然而邱妙津最後選擇用死亡與之和解的「絮」,難道果真感受到邱妙津所謂的「和解」?真正始終保持緘默的,難道不是「絮」嗎?

  讀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其實是極為痛苦的,那就像是一種毒癮。明知道她不一定是對的,甚至有可能是錯的,卻還是深深地沉溺在邱妙津絕美的文句之中。我目睹她的所有矛盾,感受她的所有拉扯,為她感到痛苦,但又必須時時提醒自己,真正一直痛苦著的究竟是誰?是宣稱要保持緘默的人?還是連宣稱的機會都沒有的那個人?還是所有她愛與愛她的人?

在邱妙津愛情的烏托邦裡,她用強烈狂野的愛將所有的人趕至彼岸,僅自己一人佇立此方,自言自語著緘默一詞。不斷反芻著失落。



《試刊號》 § 「反國光,救台灣」

◎李亭蓉

「反國光,救台灣、反國光,救台灣......」這一聲聲發自底心的吶喊,至今仍在我耳邊縈繞。11/13,我們站上街頭,扮成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人,誇張的裝效為的是反映我們的訴求:石化政策要轉彎。
 就此先簡述為什麼我們會反對國光石化興建:彰化縣是台灣的魚米之鄉,若在此興建石化廠,汙染必定會隨著農作物遍布全台,當然不只是對於農作物的汙染,空氣中有毒的懸浮粒子(PM2.5)也會影響到整個台灣,莊秉潔教授就提出一份關於國光石化建成,全台灣人民平均壽命會減少23天的數據,相對應最近環評提出""石化產業廢水,比飲用水還乾淨"的說法,是多麼的可笑無語。更不論石化業會對彰化大城、芳苑的濕地造多大的破壞了,大城是全台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方,政府居然想在這樣的地質環境蓋高污染高廢水的產業,其中的矛盾不語自明,更何況會影響到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再者,石化產業本身就是一項不公不義的產業,國光石化預計收益是五百億,但所要付出的外部成本卻高達五百億至一千億,收益由那些大股東分紅,外部成本卻要當地、甚至全台民眾吸收。國光石化的興建不只是彰化縣的問題,而是全台民眾的問題,更是政府錯誤政策的大問題! 
 因此關心此議題的夥伴們一同走上街頭,雲林縣來了2200人、彰化縣來了800人、醫界、藝文界、學界、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學生青年......不論男女老幼都走上街頭保護我們的土地環境!置身於與自己有著相同理念的人群裡,受到的感動難以用言語形容,看著老爺爺老奶奶臉上掛著可愛的笑容、他們或許從來沒到過台北,這次卻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保護後代的子孫,奮力舉著旗子喊著口號,而荒野保護協會也領著許多兒童,喊著「只要119,濕地就有救」種種不同的聲音為遊行注入新的活力。而晚會上的行動劇由學生青年領銜演出,皇帝乩童的劇情精闢入裡的表現出對石化政策的譏諷,各界代表上台發表對於石化產業的看法,青年納美人也上台,而外語13級秀華學姐的一番言論令人感動,她用閩南語說著:"坐在下面這些農民、漁民養我們長大,而現在我們學生要為了你們發聲、要支持你們,學生永遠跟你們站在同一邊!"台下的爺爺奶奶們露出純樸的笑臉、大聲歡呼,這一刻的我們心中盈斥滿滿的感動。

《試刊號》 § 從發起到遊行─我對系會角色 的看法 

◎陳其/撰文
今年是人社第一次以自己系上的名義參加同志大遊行,而我相信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其實,慚愧的說,一開始我並不是很積極、僅把這次看成是「由學弟發起、由系會協助」的活動。後來經某陳同學一語點醒後,才驚覺系會在這類的活動上不會是也不該是扮演協助的角色,而是要主動積極的角色。

以後若有同學提議參加遊行、參加活動、甚至是舉辦活動等,系會這邊應該要視同是自己要辦的活動、而不是別人,頂多請發起人幫忙說明其緣由,及負責相關的論述部分。

這不僅僅是我在任內的反省,同時也是想跟各位、跟下一屆有可能是系會幹部的你分享這次的經驗:若有大家可以共襄盛舉的活動,歡迎向系會提出來;而系會也要把它當成是自己辦的活動來看待。

《試刊號》§ 蘇建和是個神奇的人,這是個奇蹟般地體驗


◎游鈞翔
我現在還處於震驚的狀態。因為這實在是太神奇,我感覺我的心中被投下了一顆石頭,他的漣漪不斷地蔓延,激動我的心情,我想,我必須趁現在紀錄起此刻的心情,這個彷若奇蹟的感覺。
今天去聽了蘇建和,關於蘇建和案的疑點,我想這只是老話重提。我要說的是,蘇建和這個人真的太神奇,我的右手還殘留著那種觸感,那種和他握手的不可思議的觸感。一個人,在經歷過人生那麼重大而殘酷的試煉,他竟然能這樣侃侃而談,而且還會不時地開玩笑,我實在很難想像他是一個從十九歲之後,經過了二十年的訴訟過程,他還能這樣,我幾乎以為,他是個普通人,一個沒有經歷那二十年殘酷歲月的普通人。
我以前就相信蘇建和是無罪的,經過了今天,我更能大聲而肯定地告訴大家:蘇建和是無罪的。當司法理所當然地顯示出傲慢;當掌握公權力的人忘了自己該維護的是什麼的時候,當司法只為了保住面子而可以不顧是非黑白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司法保住的面子是什麼?我們該相信什麼?而我們卻如此冷漠。
11/12,蘇建和案要再次宣判,我真的很想要去陪這個彷彿是個奇蹟的人聆聽這次的判決,真的希望司法能夠...。

                                         


◎楊芷蘭

  干我屁事!這是大多數人對蘇案的反應。  

  回頭想想,不久前我也曾是那位「干我屁事」的人。才發現,有些事沒有親身經歷,不可能體會那感受;甚至有些事,即使親身經歷,也難以解釋,但你卻能深深的知道:這些事意義非凡。

  託姚人多教授的福,由於他和蘇建和的交情,我們才有機會在清大與他面對面座談。一個背負二十年莫須有罪名的人,在我們面前平淡地講述那些過去。那些為自己辯駁的話,或許說不下千次了,現在他重複的那些字句究竟帶有的情緒是無奈還是憤慨?又為何三個人是否有罪,二十年來竟都由別人來決定?

  11/12,我和同學們到台北高等刑事法庭外等候審判結果。法庭外,平反蘇案大隊、媒體和學生等人幾乎包圍整座法院,一小時的等候,瀰漫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氣氛。
  十點,歷史性的一刻。高分貝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報出無罪兩字,現場立即歡聲雷動。在我捕捉到的影像中,我看到他們激動地高舉著雙手幾乎快要飛起來,頓時我全身雞疙瘩,竟哭得唏哩花啦……

   我不認識他們三個,我不懂是否正義,司不司法的問題,我可能也只是即使他們再度被判無罪,難過兩三下之後就忘卻這件事的人。只是我很肯定,經歷面對面的講座,在那場面壯烈的無罪審判場面之後,在最後蘇建和淡淡的微笑和我說:「ㄟˊ你有來喔?」之後,我真正體會到了一些什麼,一些力量,一些感動,一種熱血,一種情懷。曾經我打開報紙看到報導,我冷冷地說干我屁事;現在我站在法庭外一起等待,一聲無罪,一聲自由,都那麼響亮透徹。

  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在此我以渺小微弱卻誠摯真心地說:加油!你們一定會重獲自由!
 

《試刊號》§ 台灣婦運與女性在學 術圈的位置

◎王俞婷、林子璇/報導

由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主辦的首次演講,邀請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范雲女士為主講者,探討台灣婦女運動與台灣女性在學術圈位置,精彩的演講內容與熱切的問答討論讓夜晚的人社院盈滿熱鬧的氣息。

由主持人蔡宜文(清大社會所碩一)開場,從范雲教授參與之婦女新知基金會及社會運動切入,提出性別帶入社運之獨特角度。而范雲教授以〈靜默中耕耘細節的婦運革命〉(收錄於《秩序繽紛的年代》,左岸文化出版)及自身經驗作為提綱,談到她參與婦女運動的過程,並透過論文撰寫得以更深刻理解婦運歷史,也談及親身體會推動議題之辛苦、付出終有成果之喜悅。

其後,范雲教授引彭婉如作為婦女進入政治領域、公共參與的例子,稱許她積極推動婦女權益促成社會對性別議題的關切,而從彭婉如事件所引發的「女權火,照夜路」遊行強調女權的重要,此事件也標誌了女性在公共領域開闢一條以修法為目標的新道路。例子如范教授提出之國父紀念館女性員工爭取婦女工作權,透過「無法無天」行動,最終制定性別工作平等法,也由「吃豆腐」到「性騷擾」這種用詞上的改變,談到文化觀念轉變至實質法律推動的過程。
展望未來,范雲教授談到近幾年台灣政治在婦女運動工作者的推動下,婦運已經得到一些成果,如女性參政權益提高與「性別主流化」實行,但在文化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部分,例如資本主義下對女性身體商品化等,都是未來要面臨的挑戰。

聽完內容精采豐富的演講之後,聽眾也陸續提出對婦運的形式、參與、歷史,以及性別主流化、性別之於社會的價值、男女混校或分校等疑問,范雲教授則以自身經驗及理解做出回答,最後在一片掌聲與笑聲中,圓滿結束演講。

《試刊號》 §你、我、歷史學程與歷史

◎人社系09級系友 李立凡/撰文
(現為清大歷史所研究生)

「歷史學程在幹嘛?」 「我該不該選歷史學程?」「歷史學程可以學到什麼?」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這篇文章不是「廣告」,說服你選擇(或退出)歷史學程。這篇文章也不會複述網路上查詢得到的學程資訊。這只是一個學生,試著分享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帶給你多一點點思考刺激。最重要的,是希望經過你「自己思考」之後,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興趣,能更明白、更勇敢去判斷,你是否該選擇、或退出歷史學程。

為何要學歷史?每個人的理由都可能很不一樣。我以前只是感覺自己喜歡歷史。歷史故事每每讓我心生嚮往;我也喜歡很會講歷史故事的老師,希望我也能講出那些精彩的故事。我尤其喜歡聽精彩的人的生命傳記:知道這些人確實存在過,讓我相信只要心思純正,一定能在生命中展現良知良能、讓生命精彩萬分。

隨著成長與閱讀,我逐漸體認人類世界的現實與醜陋,而發覺世界上諸多困難與苦痛,往往根植於過去的世界之中。我希望明日的世界會更好,而想了解今日世界的病症以利「對症下藥」,則必須從歷史著手。歷史,是今日世界的根源,也是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寶庫;擁有深刻的歷史眼光,能讓我們看清世界樣貌、人類百態,幫助我們勾勒更清晰、更美好的人類未來藍圖。更好的是,我們隨時可以向歷史汲取我們需要的智慧與資源。

我們可以藉由閱讀他人的作品來開啟這個寶庫;我們也可以自己直接接觸過去的世界,亦即展開歷史研究。歷史學程的史學訓練,就是培養我們接觸過去世界的能力:史料分析、邏輯思辨、深度閱讀、論證寫作、詮釋與比較等等。過去的世界留下各種線索、材料給我們,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議題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處理技巧都不同。所以歷史學程分為基礎研究方法訓練和專題課程兩個部份,讓我們對史學工作有基本的認識,同時廣泛探索興趣、培養對不同歷史議題的關懷。

學歷史要做什麼?在課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對文史工作有興趣,進而從事研究、教學,或者在其他文史工作單位任職。學士班網站歷史專業學程說明中講得很清楚,老師們也會很樂意提供相關資訊。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記得:歷史學程是人社院學士班的一部分。學士班的教育理念,本非要培養以往我們想像的專業人才,而是希望我們成為具備現代公民道德與素養、對各種知識學科和社會議題有廣泛的關懷和思考能力、並能從不同學科之間汲取思想精華的「良好公民」——或說,成為具備現代意義的「完人」。

在這個理念下,歷史學程的價值,除了訓練我們的史學研究能力之外,更在於培養我們的「歷史素養」。各種知識學科都期望了解人類世界,歷史學科採取的方法,是「繞經過去的世界」。歷史素養使我們知道今日的許多現象都有其昨日根源,因而對人類產生理解、寬容甚至同情;我們將更有能力判斷世界上的真相與假象,並會理解這些真假面具對世界的影響;我們也會知道今日的許多現象會造成明日的後果,因此對我們以及全人類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更加謹
慎、更加警覺。我們將會時常為這個世界擔憂、甚至落淚,因為昨日的歷史讓我們更愛今日的世界,也讓我們更珍惜我們可以創造的未來。

《試刊號》§ 人社公演

導演劉季寧心得分享

◎劉季寧/撰文
嚴格地說,2010的人社公演──「失衡」算是一部實驗性質相當高的作品,因此,我認為若是造成觀眾的不舒服感的確容許存在。

【類似於:厄夜變奏曲】

拉丁美洲的劇場工作者─波瓦 (Boal, Augusto) 在「被壓迫者劇場」這本書中曾提到:劇場也可以是一種社會改革的手段之ㄧ。

在籌備公演之前,我一直思考著「人社的獨特風格及特色」到底是什麼呢?

以下的說法也許會有人不同意,但至少我個人認為是──

「批判性與創造性同時並存,從過程中去理解人社所關懷、討論的焦點議題」。
(我同意”說理”這也是人社其中一種特色,但若處理不當就會讓觀眾非常反感)所以表現方式更得要特別謹慎,因為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概念式的說教」…

有別於「中文」、「外語」公演已行之有年,他們有其特殊文化的運作模式。然而,身為人社的我們,可以給下一屆、下下屆,甚至是未來的好幾屆(可能嗎?)有什麼樣的幫助或實質建議呢?也許就像是中華一番的陽泉酒家:

「我們的傳統就是沒有傳統!」──不斷地顛覆傳統、突破框架

期許每一屆都發展出各屆的文化、夢想與創新以及適合當屆工作團隊的合作模式。讓觀眾每一年都能夠耳目一新,進而創造出專屬於人社風味的品牌標誌…^O^

大家會打從心底地期待:「真想看看今年的人社到底還能變出什麼樣的把戲?」

《試刊號》§ 其實純粹不 只是系烤

◎ 楊雅嫻/報導
這天,天氣特別好,風特別大,八角亭特別熱鬧!

為了讓新生彼此熟稔,系學會選在中秋節前後舉辦應景的烤肉大會。而新生果然是異常踴躍地參與,就連木炭受大家的熱情濡染,縱使大風在頭頂上呼嘯,仍舊乾柴火燒不盡。

烤肉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身為主辦人的學長姐們當然不甘被冷落!以阿揍和小紅為代表,一把抓起麥克風帶起活動。首先登場的是聽前奏辨認歌曲。話說這真不是一個簡單的遊戲,不過凡事都有「似乎和流行音樂脫結許久」的一大票學長姐擋著,肯定不會輸的啦!果不其然,學長姐組不是忙著看顧架上肉,就是絲毫沒注意到身邊虎視眈眈的14級,YO輕取最後一名!第二輪的遊戲增添了一些難度,因為這次是要開口唱歌!不過各組皆使出渾身解數想獲得勝利,更有人藉機大展歌喉(EX:徐先生豪謙),也有人選擇走娛樂路線,抱持著「逗大家開心就好」的大愛胸懷(EX:薛小姐守坪) ,簡而言之,人社的比賽總是充滿愛與歡樂。

這是一場不只是烤肉的烤肉大會,因為它在讓大家飽餐一頓之餘,也順利拉近系上感情,嗯功德無量。

《試刊號》§ 如何讀好一本書?

◎魏揚/撰文

這個問題,看起來相當普通,然而卻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問題背後的意義與可能的答案?身為一個大學生,尤其是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學生,我們整天接觸的不外乎是一疊疊文本,一套套理論,然而又有誰真正地:真正讀好一本書?

理論讀書會,正是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的地方。理論讀書會的形式通常是由幾個研究所的學長姐帶領大家,每次花兩到三個禮拜的時間,確實且扎實地把一本理論書籍給讀好。不只是讀完而已,而是讀好。

「讀好一本書」,這個問題所指涉的既是字面上的意義:確實把「一整本書」讀完,掌握「一整本書」所包涵的完整概念、推論、章節關係,而非零碎地啃讀節錄、引用或是二手資料的斷簡殘篇。同時「讀好一本書」也代表「讀到書本以外的東西」,不是把一本書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就是讀完一本書,閱讀更要延伸至文本以外,例如說作者的核心關懷、作者寫這本
書的時代脈絡、作者在學術界之中的社群關係等等。正都是「理論讀書會」的核心。

在過去一年中,理論讀書會分別讀過Marcel Mauss的《禮物》、Mar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Norbert Elias的《文明的進程》,目前正要開始閱讀Michel Faucoult的《規訓與懲罰》。

這些著名的理論經典在整個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總是不斷地被引用、參照、挪移與再詮釋,身為具人文社會關懷的大學生,對理論經典的接觸絕不能只停留在對於二手資料(後人的再詮釋)的閱讀,或這些理論的某幾個章節段落。我們勢必要從經典本身的閱讀開始,確實進入理論家們的行文特色、辯證脈絡、歷史文化背景,感受不同理論家的不同文字風格與推論方式,如此才能將「理論」與「理論家」作結合,將「理論」與理論家的「核心關懷」、「學術社群」作結合。

理論讀書會的學長,社會所吳彥明曾說「不要用選課代替閱讀」,這樣的建議結合了「如何讀好一本書」的核心問題,其實正是理論讀書會所希望帶給同學的:一種新的閱讀態度上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試刊號》§ 清大人社挺豪謙!

◎劉佳琪/撰文
如果要為我這次參與行動尋一個起點,大概就是從認識了徐豪謙開始——一個在系上出櫃、正面肯定自己身為男同志的一四級同學,在與他聊天喇賽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這塊領域的見識短淺、以及成見,進而是自己願意對這塊領域多加關注的熱情。

在他簡單提出了「台大、政大社會都有去,清大人社也可以組一團」這樣的想法後,站在主要推動位置的陳為廷跟系學會長陳其、還有系學會,你們辛苦了,沒有你們這次活動會少了一點熱血。那天在交誼廳、線上討論標語到三點的各位也辛苦了,謝謝提供這次標語的孫致宇、潘醇。「要捅還是督?沒人射也行」請原諒我們的口號聳動,這就是我們熱情的證明(不過在現場這句根本就只是小蛋糕),「但沒人社不行」莊重遠在臉書這句補得好,沒人社不行。

也許是過去能量的積累、也許是今年新血的湧入,我們這批同學及學長姐裡面真的看到很多願意去關心周遭事務的人,跟你們當同學我很驕傲,清大人社很棒,也許以大一學生來講考到這裡相較之下是考砸,回高中也會碰到有些老師說轉系、轉學還有機會,但,這裡看出去的天空跟公館大學不一樣,遇到的人也不一樣,世界也不一樣,我真心覺得這樣挺好,我愛我現在所在的清大人社。

當初看著他們推動這項活動的時候沒想到簽署連署的竟然會超過人社同學總額的半數、甚至可以擴大到用「清大學生自治會」的名義出一團,到場的幾乎都是人社院的又如何?我們參與行動代表的是清大願意付出關注的大眾,並非由於山下沉默群眾的冷漠。

「清大人社挺同志!喝!」

這是我們喊了整路的口號,清大人社挺同志,我們願意用行動去表示我們支持同志族群也該享有身為「人」該有的權益,我們之所以在街上嘶吼並不因為自己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我們挺你們」——這就是我們想傳達的所有。

遊行的過程大家都很high,有那麼多的夥伴們願意支持、參與,為了心中的信念一起走上街頭的感覺令人感動、印象深刻,我們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支持你們。

我們的步伐一直很堅定,我們的口號也很堅定。一起走上街頭的夥伴們大家很團結,總是有人接手海報,不喊累,我們只喊著我們所傳達的訴求。

停,我們吼「清大人社挺同志!喝!」
行,我們喊「Civil rights or civil war, GAY(get) RIGHTS NOW!!!」

        群眾不知道,他們只是圍觀就給了我們很大的衝勁,他們不知道,簡單一句加油產生了多大的力量。所以我們對著公車上人們畏懼及迷惑的眼神喊著「Out!」除了出櫃這個戲謔的影射以外,我們真的希望他們可以走出來,跟我們一起行動,跟著我們一起喊,一起支持、一起投同志政策一票,「Out & Vote 」。

「就算今年凱道下雪,水男孩還是穿泳褲!」學生會開說明會時的這句發言讓人印象深刻,當時得到滿堂喝采。天氣無法阻撓我們,在遊行的過程中一直斷斷續續下著雨,我們嘶吼著「風雨生信心,上帝也高潮」,下雨只會讓我們更high,無法澆熄熱情,更遑論讓人打退堂鼓。

行中歡樂、戲謔的那個層面讓我們無視了疲累,陳為廷只要看到什麼就會亂喊「_____挺同志」,什麼永和豆漿挺同志、「北車挺同志,同志挺赫麥」、「花博挺同志,同志婊花博」之類的,還喊出什麼「飛哥挺同志,同志上飛哥」「飛哥劉毅在一起」之類的(因為飛哥旁邊就是劉毅報名處)。

在行進中,因為遊行走的是車道,交管說不要走到人行道上,我們團結一致地大喊:「清大人社,靠左一點!」我們為自己的理想及行動,靠左一點。

遊行中途碰到王丹老師很意外,而碰到第二次十分令人感動,儘管老師無法下來參與。「同志挺王丹,王丹挺同志」陳為廷的口號大部分都很北爛但我認真覺得這句感動。

「被貼標籤又怎樣?」

推這句。我們不怕被貼標籤,因我們不覺得被歸類為同性戀是什麼丟臉的事。

我們會想要你們的理解、認同、甚至支持,若沒有,也不會影響我們的信念,我們為同志、也為自己走上街頭,為自己內心所抱持的理想、熱情,我們走上街頭。

今年沒參加到、沒時間參加的大家明年請一起來,我們一起喊、一起爭取權益,這無關乎你喜歡男人還是女人,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或雙性戀、跨性別,只有你關不關心這個議題、願不願意走出來,請不用怕,如果你願意站出來,就會有人跟你站在一起。雖然徐豪謙說他每年參加同志大遊行的目標就是「明年不用再參加」,但依目前狀況、處境,明年我們依舊會嘶吼。

凱道見。

《試刊號》§ 清大人社挺同志,喝!

◎邱博楷、林子璇/報導

年度盛事同志大遊行邁入第八年,為台灣20多年前開始蓬勃發展之同志運動一環。基於關心社會議題,並促進校園多元性別以及相愛自由,人社院學士班大一生徐豪謙發起連署,在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的主持以及系辦協助寄信之下,131人(占系上總人數約50.7%)贊成以人社院學士班名義參與遊行。另外,清大校園中除系上號召之外,學生會也以其名義參與遊行。

10/31,台北陰雲籠罩,不減系上參與同學的高昂情緒,近30人穿著今年印有社會學三大家──涂爾幹、馬克思、韋伯──大頭照的系服,冒著風雨走完遊行路線。一路上隊伍拿著海報,寫明訴求:「要捅,還是督?」、「沒人射也行!」,表達對男女同志的支持,廣受旁觀者的注目與青睞,「我要督!」一位上半身赤裸、穿著非凡的男生在旁觀人群中大聲附和。

在遊行路上,隊伍青春洋溢,各句雙關口號從不間斷,比如雨勢忽大忽小時,大家便喊「風雨生信心,上帝也高潮!」;變換路線時,喊著「清大人社,靠左(派)一點!」而「清大人社挺同志,喝!」則是隊伍的主要口號。也穿插探討美國同志運動的影片《自由大道》中的口號「Civil rights or civil war, GAY(get) RIGHTS NOW!!!」身在象徵希望的黃色隊伍之中,清大人社院學士班聲援同志的音量彷彿與整座台北城市共鳴。

遊行路上也遇見幾位自系上畢業的校友,也遇見本學期於清大擔任客座教授的王丹先生,並給予隊伍好的評價:「清華人社學院的同學雖然人數不如臺大,政大多,但是隊伍整齊,口號響亮,猶勝前面兩校。」儘管隊伍只有防水海報昭示眾人,沒有花枝招展、獨樹一格
的外表打扮,仍同其他隊伍一樣,完整表達對同志的支持。

今年同志大遊行的主訴求為「投同志政策一票」,強調政治層面的實踐,因此當整支隊伍到達遊行的終點,便是聆聽台上各團體訴求、市議員候選人的政見,諸如同志平權、伴侶權與同性婚姻合法。而本系隊伍主訴求為校園可增進、落實性別多元的空間與氛圍,呼籲相愛是人權,給予同志支持。最後,彩虹大使阿密特以感動人心的歌曲「彩虹」做結,全場陷入了浪
漫而溫馨的氣氛。

《試刊號》§ 編者言

  紙本的書籍、刊物一直是個很奇妙的東西,現在網路資訊這麼發達,隨便上網點一下就可以下載到整本書、整份期刊雜誌報紙,當然也可以看到整份人社系刊──那為何我們還要發紙本的刊物呢?

在回答為何要發紙本的這件事前,我想先談談為何要辦人社系刊這件事情。就我這年待下來,我覺得系上缺乏一個能夠讓大家都看到、都用到的交流平台(甚至是平台太多了,很難讓人盡可能地完整掌握訊息)。論BBS,其實常在看的人不多;論一般網路,我們這屆不像14級有用一個臉書的社團,但臉書也不是每個人常用。在這樣的狀況下,有些人其實是會跟同級間疏離的,而不同級之間更有可能發生疏離的情況,因為想要跟隨資訊跟隨不到、想要參與某些事情的討論也無從參與起。

這樣的脈絡下,再加上有學長姐有提出系刊的概念,而確實也有人社的學長姐們創辦了基進筆記這份刊物(但基進筆記不是系刊),我們覺得有了這個經驗,要創辦一份系刊是相當可行的。而其必要性當然也不低,如上段所說的,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讓大家都看見、都參與的交流平台,而系刊就是這個平台。在這上面除了有一般活動資訊的公佈、系上動態等等
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計劃出「論壇」空間,這是類似一個意見交流的地方,讓全系的同學都能討論某些個人或是大家認為是重要的事情。

既然是希望大家都能夠看見,因此我們不希望這份刊物只放在網路上,而是能印成紙本,讓每個人都能拿到,沒事的時候可以翻來閱讀。系上每個同學在看系上發生的事情、或是正在討論的事情的同時,漸漸地讓大家建構出人社這個共同體的想像。

                                                                                                                                   人社系會會長 陳其